麥積山,一個富有詩意及具誘惑力的字眼,在我心中早已埋藏了多年,多么希望親自去看看。
那年的金秋十月,終于實現(xiàn)了這個久違的夙愿。
跟著組織,抱著孩子,坐著火車,去麥積山。
記得當(dāng)時,坐火車長達二十幾個小時,當(dāng)人坐火車坐到疲憊不堪的時候,孩子哭鬧著要下火車的時候,目的地終于到了。
下火車之后,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望著陌生的風(fēng)景,心情一下子就變得很愉快。
記得是轉(zhuǎn)乘大巴去的麥積山。其時,正是雨后,覺得空氣中飄滿著負離子。旅游的快樂指數(shù)一下子就升高了。
當(dāng)麥積山從簡單的圖片變成真實的存在時,麥積山的美,讓人驚訝,讓人陶醉。蒼松翠柏,峰巒疊翠。似一夢幻仙境,走在其中,如在畫中游。它就那么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之中,宏偉,壯美。
站在那里,我想起那個著名的高僧倉央嘉措寫的詩《見與不見》:
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那里;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
清爽濕潤的空氣中,我好奇地觀察著麥積山。用心用眼把麥積山的美一一裝了進去。當(dāng)真正走近她,才發(fā)現(xiàn)她似乎是一個難解的謎團,我對她的了解是何等的淺陋,道聽途說終歸不如一見。
她平靜,淡然,讓人無法想象她曾經(jīng)走過千百年的歷史風(fēng)霜。
這個被稱為東方泥塑館的麥積山,好似一位老者安詳?shù)卮蛄恐缤覀冞@般匆匆的走馬觀花的游人,并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而受到什么驚擾,依然寧馨,風(fēng)采依舊。
正是旅游旺季,熙熙攘攘的游客很多,說著天南地北的方言。
我一邊走,一邊看風(fēng)景,也看風(fēng)景中的人。
遠離城市的繁華,來到這佛教圣地,內(nèi)心卻也由浮躁漸漸變得,寧靜安然。雖然我不信佛,但我知道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緣,能親來麥積山也是一種緣分吧。
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我想象的白色的翅膀,緩緩張開,好似飛到了古代,有一種奇異的穿越的感覺。
天水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秦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
改革開放后,建設(shè)的也非常好,是西北一個美麗的小城市。這里風(fēng)光秀麗,山勢峻拔。
據(jù)說也是僧侶禪修的好地方。
麥積山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她山體呈圓錐形,形似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自開鑿以來,歷經(jīng)十余個朝代1600余年,可以說在中國石窟藝術(shù)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于佛教對于藝術(shù),我向來是懂的不多。聽完那個皮膚白皙的愛笑的講解員的講解,對于天水,對于麥積山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
感謝那個講解員,盡管她可能早已忘記了我這樣一個游客。
對于常年生活在噪雜和擁擠的城市的我來說,天水之行的確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
我想麥積山是不朽的,將來我們會老去的,麥積山將會在這靈山秀水中永生。
每次外出旅游都是一種學(xué)習(xí),都是一種積累。即便在當(dāng)時,這種學(xué)習(xí)與積累看不到,它一定會融入你的生命。在某個時刻,變成一粒種子,長出詩意的情懷。比如,這樣一篇被時間滯后的游記 ,不就是搖曳記憶枝頭的被情感滋潤的小花嗎?
總之,親歷和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不管你游歷過多少名山大川 ,名勝古跡,但如果你不來這美麗的麥積山,不能親眼看看這靈山秀水,這么多的雕塑與壁畫,你就不能體會她的美。
多年后回想,她就如同一位資深美女,讓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