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三歲的娃正在床上玩蹦蹦跳跳的游戲,從床頭柜上來回往床上蹦,自娛自樂玩得很high。
我抱著手機坐在床邊,問娃:爸爸準備寫篇文章,你說寫什么主題呀?
娃剛蹦過來,頭也沒抬,立馬說:寫氣球
我隨口問:氣球可以干什么呀?
娃很快回答:會飛!
我習慣性地追問:還可以干什么呢呢?
娃停下來,思考了0.1秒:呃,好像不可以干什么啦!說完自個兒又去蹦蹦跳跳去了。
我正想抓住機會教育他,氣球除了可以放飛以外還有很多用途,比如裝飾呀,載人呀,做氣球小動物呀什么的。
可轉念一想,我是向他“請教”文章主題的,而不是借機樹立家長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權威形象的。
念及此,我說:好吧,那爸爸就寫氣球啦,謝謝哈。
娃干脆地說:不用謝(≧?≦*)!然后繼續high。
假如,換一種處理方法,我把娃拉過來,把氣球的十八般用途一一道來,然后問,知道了嗎?下次別人問知道該怎么回答了吧?也許孩子也會配合地回答知道了。
然后這次隨機教育的目的貌似達到了,至少讓孩子記住了一部分我灌輸給他的關于氣球用途的知識。
可能我還會順口表揚一句,寶寶真棒!
嗯,會是這個樣子的。
然后呢?
估計沒有然后了!孩子正專注玩的游戲被我成功打斷了,一般情況下,他該尋找新游戲或者嚷著要去看電視了。
又假如,換一個場景,比如娃正在專心看一本繪本,上面畫了很多氣球,這個時候我問氣球可以干什么的時候,我相信他的回答除了飛以外絕對還會有許多答案,甚至超出我想像的答案。這在我和他一起看繪本,問其他類似問題的時候得到過驗證。
在四維世界里,同一時間里同一個事情只能發生一次,沒那么多假如。
但這不妨礙我們思考:為什么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會有不同反應或者回答呢?
我向專家咨詢了一下,大概是這么說的:
小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專注力也是很有限的。當孩子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難以對之外的事情做出正常水平的反應。就像單線程的處理器一樣,事得一件一件來。
對此,我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娃邊看一部他非常喜歡的動畫片邊吃飯,結果他不光忘了自己吃飯,甚至連飯被喂到了嘴里也忘了嚼。
話說回來,成年人其實比孩子也強不了多少,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專注做某件事時,對其他的事情往往處于屏蔽狀態,很難有效接收外來信息。那時我們的反應一般是:嗯??。∧銊偛旁谡f什么?!……
這樣看來,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不必太苛求,對他的反應也要區別衡量對待。
不能隨便冠孩子以傻、笨、呆、癡的帽子;
不必在他玩著的時間強迫他打招呼以顯得有禮貌;
不必在允許他看電視的時間里,讓他做其他事情,比如吃飯;
不必在他堆砌城堡的時候強迫分享他的挖沙玩具……
如果您的孩子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聽不見你說話,對你的要求沒反應,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專注力很強!
相反,如果孩子干什么都是三分鐘熱度,脾氣又比較暴躁,那么我們就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經常打斷孩子的游戲,對他指手畫腳啦!
孩子們都是潛力無限的天使,他們是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航天員,藝術家……
但他們的潛質都還是嫩芽,也許我們不經意間的舉動已經把這芽抹殺得體無完膚!
為人父母,請對孩子多些尊重,多些耐心,多些理解。
讓我們的孩子在友愛,寬容,理解的環境里健康快樂成長吧,
未來,他們會像氣球那樣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