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你大腦,再談提高學習效率

當聽到“提高學習效率”這詞的時候,我們肯定是首先想到,提高學習效率為什么要想了解自己,你直接告訴我方法怎么做不就行了嗎?包括我自己都是這樣想的,我了解我自己,我是視覺型的學習者,不是聽覺型的或者觸覺型的學習者。我問自己這算是了解自己嗎?此時回想起來,反而覺得自己有點傻。自己連原理都不知道,只是憑借跟普遍的大眾理論套在自己身上,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今天通過我課后理解分享給大家整個思考過程。



其實確切的來說,內容更多涉及的是了解我們自己的生理基礎

我從來都沒有發現,有哪一個課程會先告訴你原理然后再教方法。

其實這種方式就很符合: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在獲得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最基礎的理論:

金字塔結構:(從下往上)

3,技能技巧

2,心態習慣

1,生理基礎

假如,在沒有了解生理基礎知識的時候,直接通過別人獲取到了技能技巧。我們會發現,為什么別人用這個方法居然效率這么高?而自己拿來用,卻達不到別人的效果?比如,聽了很多人說費曼學習法很厲害,能夠幫助自己鞏固知識,其過程是:輸入知識—教授輸出增強理解—回顧提煉精簡。別人用了,效率提高了,學什么都快啊,可是我卻不行。個體差異不同,理解力不同,輸出的效果就會不同。這就是別人的方法學不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這個才是能夠幫助你保持長久學習。這就是有術無道,止于術。如果只有技巧,沒有核心思想,那么做起來依然是迷茫迷惑的。

在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學習心態與態度也是尤為重要的。但我們最終要是要以生理基礎為開始,發現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我們的生理活動,身體能量是如何運作。


生理基礎篇

法則一:找準自己的生理節律

我們常會聽到養生小知識,比如最常見的人體排毒表,晚上11點-1點膽經,骨髓造血。1-3點肝經肝排毒,3-5點肺經肺排毒等等。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好像不在11點前睡,我就會全身都是毒,然后就在白天想辦法吃什么食物去排毒。這排毒表也說的不完全正確,事實上也并不一定符合所有人。通過美國某大學總結出來的數據樣本得出一個規律:雖然每個人的生理節律不同,在深度睡眠應該發生的時間點都不盡相同。


樣本內容為:

14%的人,深度睡眠在晚上12-3點;

65%的人,深度睡眠在晚上3-6點;

21%的人,深度睡眠在早上6-12點;


若按照每個人都睡夠8個小時的時間,人在睡覺4小時后,開始進入深度睡眠。

14%這類人他們的開始入睡時間是在晚上八點,他們就是那種早睡早起的人。

65%這類人開始入睡是在11點,這類很適用與普通大眾。

21%的人開始入睡是在凌晨2點,這類人就是我么說的夜貓子。


看到這里你是否會懷疑,夜貓子不是他們自己把時間延后的,長期習慣了就變成這樣的嗎?

追蹤這類人源自于狩獵時代,白天打獵采果子的人到了晚上睡覺,為避免野獸來襲,會有守夜的這一人群。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進化,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人,比如,藝術家、作家這類有創造力的人群都是典型的夜貓子型。在沒有著實記錄我自己的生活節律之前,按照我自己的主觀臆斷來看,我感覺得我也是夜貓子型,因為到了晚上思維更活躍一些,白天就昏昏沉沉。


通過上面的樣本內容也就可以看出: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11點入睡,不是所有人都要遵循人體排毒表的邏輯去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化都是由規律發展進化而來的。所以,要想要提高效率,首先就要找準自己的生理節律,這樣才能發現自己大腦活躍的時間在什么時間段。


如何找到自己的節律?

把一天分為:清晨,上午,中午,傍晚

按照這是個不同的時間段去記錄自己這4個方面的精力指數:1-10分,給自己打分。

哪四個方面:分析型工作,洞悉型工作,讓人印象深刻,做出重大決定。

這么做是在有可能自主安排時間的情況下,科學的找到自己的生理節律,發現自己在合適時間點做合適的事情。


法則二:大腦需要休息。

想要提高效率,還得知道我們的大腦在什么時候容易疲倦。

經研究表明成人大腦在1.4公斤重,占身體比重2%,同時它需要消耗一個成人20%的能量,它是靠糖分和休息去補充能量的。糖分容易攝取,休息卻難有標準,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普遍規律去發現什么時候該休息對大腦高效運作有好處。


1,我們長時間的學習容易事倍功半。

這個很容易理解,在每個人的學生時代,上課時都是40分鐘上課10分鐘休息,這個規定就是按照大腦運作原理去設置的。如果想要事半功倍,讓大腦高效運轉,我們可以每一小時休息10-15分鐘。

2,午休小憩

短時間的小憩能夠讓我們一天都精神百倍。研究表明午休超過半小時容易進入深度睡眠,且越睡越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一天中的午休時間需要控制在10-20分鐘左右。

3,一時解不出來的問題怎么辦?

我們的學習并不止于我們學習的那一刻。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停下手中的功課,我們依然會在放松的時間里,潛意識會不斷地去嘗試鏈接剛才你沒有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夢境,它就是我們大腦在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白天沒解決的問題。因此,如果一個問題解決不出來,就無需長時間關注它,找個輕松的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休息下,是很容易產生型的思考和啟發。


(后面還有三個法則,后續會不斷更新)


接下去,我要做的是

1,記錄一周自己的生理節律,然后去判斷自己是:早起鳥、中間人還是夜貓子。按照這個方向去提高自己的效率。

,2,閱讀魯林希公眾號文章《我為什么選擇休學一年》讀后感。

看完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我的大一生涯,好閨蜜推薦我一本打工旅行,書買來看完了,天天都在想著如何打工旅行。每日心心念念著的打工旅行最終還是沒有落地。理由太多,終究是沒有踏出去,直到現在依然是這種心態,害怕危險太多。在手頭沒有錢的時候,最是害怕這種絕望的狀態。看到作者的間隔年,了解到,這樣的體驗更多的是思想觀念的改變,在不斷地挑戰自己極限的狀態下,看過很多不同階層的人,不斷地刷新了自己對待很多問題的看法。間隔年最大的意義應該是發現真我。

文章內容總結來自于哈佛學習力女神魯林希的微課《10節課快速復制出你想要的能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