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出處: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262339/
這是一部關于一個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能與海明威等齊名的作家和其出版商編輯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有三個重要人物,托馬斯·沃爾夫,天才作家;圖書編輯商,麥克斯·珀金斯,天才伯樂以及托馬斯·沃爾夫的情人,貝恩斯坦。
首先我必須介紹這三個人的來歷和背景,這樣才能更容易理解這部電影。
一,
現實中的人物和人物關系,情感。
人物
1,托馬斯·沃爾夫
托馬斯,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與海明威等人齊名,也是后來垮掉的一代代表人杰克凱魯亞克的偶像。托馬斯生于1900,死于1938,在他這短暫的38年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多但字數卻相當驚人。他擅長撰寫大長片小說,創(chuàng)作能力相當旺盛,一天能寫上萬字,文思不斷,交稿要不成捆的交,要不一箱子一箱子的交,問題是他猶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只能放卻不能收。這也是當時出版商頭疼的問題,因為沒有誰愿意花時間來拜讀他動則上幾十萬的文字,小出版商望而卻步,大出版商又沒有這么多時間。這樣的創(chuàng)作能力定是有部分原因來源于他的性格,在生活里,他充滿激情和詩意,說話大聲毫無拘束,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的天才之處。托馬斯的第一本書《天使,望故鄉(xiāng)》出版以后,好評如潮,書評作家在《紐約時報書評》(此為書評刊物中的重鎮(zhèn),一經品題,就身價十倍。)說道,在托馬斯的筆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日常瑣碎,就都成為詩,成為人生的最深刻的涵義......他加重我們認清某些似曾相識的現象與真理......他以小城沉悶生活為題材,寫得如此生動,有力,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確,托馬斯的文學作品里面充滿了太多的詩意描寫,這也是他的作品動則成捆交稿的原因所在。他的描寫充滿了想象和情感氛圍的渲染,他把年輕的女子的腮紅比作被太陽親吻,藍色眼睛超越了藍色,像大海。
“He saw a woman .......but now sun kissed as a blush......those were her arms ,but it was her eyes that stopped his breath and made his heart leap up. Blue they were.......he saw her eyes were a blue beyond blue, like the ocean , blue beyond blue."
"他看見一個女人......太陽親吻她賜予腮紅......那些是她的手臂,但是是她的雙眼阻止了他的呼吸,使他的心跳動起來。藍色是她的眼睛......他看見她的眼睛是藍色,超越藍色的藍色,像大海,超越藍色的藍色”
也正是因為托馬斯獨特的詩意描寫方式,既使他的作品獨一無二也使他的作品過于冗長。
2,麥克斯·珀金斯
麥克斯·珀金斯是當時少有的資深圖書編輯,畢業(yè)于哈弗大學,主持卻爾斯· 施奎布勒出版公司,這家出版商祖孫三代,為美國文學界出版了大量好書,包括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根據托馬斯的描述,鉑金斯出生于英格蘭的家庭,他們相遇時,鉑金斯已經年過四十,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穿著講究,舉止文明。在性格上,鉑金斯沉默寡言,像個智者,感情內斂而深厚,和托馬斯的差異相當明顯。但是他的文學功底卻相當不一般,他常常告訴托馬斯其作品某處得刪掉五萬字,但這刪除并不影響文本整體內容和完整,反而使其更加緊湊歷練,托馬斯對鉑金斯的建議也是言聽計從,他是從心底佩服和敬仰這個圖書編輯。(但是有趣的事是,托馬斯創(chuàng)作力相當旺盛早已超出了鉑金斯的預料,常常刪五萬字,他又能立馬想出幾萬字來。而且托馬斯在現實中真的像電影里面一樣,站著寫文章,依靠著冰箱。)
3,貝恩斯坦
托馬斯在25歲那年,在反美的途中結識了這位已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的44歲的中年婦人,可謂一見鐘情,一往情深,一發(fā)不可收拾。在此后幾年,比他年長將近20歲的情人,對他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貝恩斯坦是一位舞臺設計專家,一位職業(yè)性婦女,但是為了托馬斯,她幾乎犧牲了她的家庭,孩子,事業(yè)和尊嚴,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托馬斯的身上。托馬斯的第二本小說《時間與河流》里面寫一青年與婦人在船上邂逅,寫得柔情似水,就可以看出當時她倆的甜蜜愛情。
人物關系
1,托馬斯和鉑金斯
托馬斯在一封感謝心中對鉑金斯說:‘’一種知遇之感,幾乎令他落淚‘’。還說‘’人生必需有若干依靠,方能依然而立,你就是我所依靠的磐石之一......過去的一年是偉大的一年,即使沒有別的事,單單是認識了鉑金斯,就夠了不起了。‘’這些信件,足以看出鉑金斯在托馬斯心中的地位了。兩人可說是往年之交,并又像父子一樣。在第一本書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以后,托馬斯卻始終定不下心來,信筆疾書,一瀉千里,比第一本更不講究組織,長期處于一種癲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有時也陷入寫作的瓶頸期,擔心能不能把他的創(chuàng)造力在有限的時間發(fā)揮出來。而這個時候都是鉑金斯鼓勵他,逼他,以托馬斯沒有的冷靜和理智沉著陪在他的身邊。大家都知道,天才的作家都把創(chuàng)作看做生命的第一位,這個時候鉑金斯和托馬斯的感情也急速加溫,他們形影不離,甚至互相都把各自的家庭拋在腦后。終于在煎熬過后,托馬斯的第二本書《時間與河流》出版,托馬斯在信中說道:現在我無法把你和我的書分開......你日以繼夜在我原稿賞花功夫的情形......你所做的,是我不相信一個人能為另一個人做得到的事,但是你做到了。你為我制造了自由和希望。托馬斯做了一篇長序想放在第二本書的開頭,但鉑金斯謙虛婉言拒絕,之后托馬斯出席演講的時候,用了這篇序作為講稿。后來有人把這篇講稿作為一本小書發(fā)行,再之后就成為了托馬斯和鉑金斯分道揚鑣的矛盾出口。有評論家說托馬斯必須借助鉑金斯的能力對小說進行的編輯來完成其小說藝術形式的表現能力,甚至有人說小說家應該做的托馬斯都不能獨立完成,而都是借由書商的幫助之類云云。這深深地傷害到了托馬斯的自尊心,誤會,沉默諸類終于成為了被點燃的導火索,兩人分道揚鑣。然而托馬斯陷入困境的時候,還是鉑金斯的‘’不放棄‘’最終拯救了托馬斯:我沒有放棄,并不是我不想放棄,乃是此人不讓我放棄。之后托馬斯也不負眾望地寫出了類似《天使,望故鄉(xiāng)》的成功之作。托馬斯在死前的一年其實已經和鉑金斯言歸于好了,他知道他的病是無力回天,于是寫下了一封短信留與鉑金斯,而鉑金斯也是托馬斯全部遺產和文學事務的全全執(zhí)行人。
2.托馬斯,鉑金斯和貝恩斯坦
托馬斯和鉑金斯的關系與情感不再贅述,但是他們之間還有一個44歲的婦人,托馬斯的情人貝恩斯坦。前面也說了,貝恩斯坦遇到托馬斯的時候,其實已有家庭和事業(yè),用貝恩斯坦的話來說,她是放棄了所有甚至尊嚴來愛著托馬斯。然后在托馬斯創(chuàng)作和小說修改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和鉑金斯在一起,他們一起俯視曼哈頓,一起喝酒,在中央公園散步,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這段時間的貝恩斯坦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被冷落,所謂女人,太少的能夠不愛,于是貝恩斯坦開始懷恨鉑金斯甚至認為是他奪走餓她心愛的男人,她多次威脅鉑金斯以死相逼,然而托馬斯,一個天才的創(chuàng)作者,當然是把創(chuàng)作看做第一位,這深深傷害了貝恩斯坦,在后來的日子,他們也常常吵架,甚至貝恩斯坦向法庭提起訴訟,表示托馬斯里面的作品涉及到她的個人隱私(作家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本自傳色彩的),但是有趣的是,關于貝恩斯坦的作品其實并沒有發(fā)表在他的短篇小說集里面,讀者也只是猜測如此重要的情人,定是寫了卻未發(fā)表而已。
二,電影《天才捕手》
人物傳記類的電影太多,尤其是這種導師與徒弟,遠一點的《心靈捕手》,近一點的《飛鷹艾迪》,都是不錯的作品。然而像這部《天才捕手》是文學家的傳記,這就出現了難點,觀眾是否認識這個文學大家,并且觀眾是否承認他是文學大家或者通過此部電影,是否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能被其文學作品感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難的地方。若是作品的引用在寥寥幾句話的時候能夠使觀眾達到一種共鳴,那么后面情節(jié)的設置當然就能容易激發(fā)觀眾的共鳴情感。
電影開始是托馬斯(Jude Law飾)站在雨中等待,腳掌有節(jié)奏的敲著地面。鏡頭和鉑金斯(Colin Firth飾)批改文學作品進行交叉剪輯,直接告訴觀眾這兩個人有一定的隱含關系。這兩位演員都不用說,都曾經出演過文藝電影,當然Colin Firth的表演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好了,于是故事開始了,鉑金斯在火車上,在回家的路上都在讀者托馬斯寄來的文本,使其欲罷不能。現實情況的確也是這樣,他將文本給他的鼎力助手閱讀,大家都是欲罷不能,讀了還想讀。在車上,Jude Law慢慢地念讀出托馬斯《天使,望故鄉(xiāng)》詩意卻又充滿哲理的開頭。
? ? ? ? ? ? ? “......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找不到的門;話說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門。再 說所有的被遺忘的面孔。
? ? ? ? ? ? ? ......
? ? ? ? ? ? ?我們之中有誰真正知道她的兄弟?有誰探索過他父親的內心?有誰不是一輩子被關閉在監(jiān)獄里?有誰不永遠是個異鄉(xiāng)人,永遠孤獨?
......”
如果你不能被這個開頭吸引并且不認為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沒關系,那就主觀地承認它的偉大吧,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一定基于一個偉大的作家和一個偉大的圖書商。當你主觀地接受了他作品的偉大,接受了鉑金斯作為圖書商的天才與偉大,那么之后故事的感情或者邏輯,你才能真正的接受,這部電影也就才能通過其所表達的意義或者情感將你代入其中。
接下來,兩個主角的故事繼續(xù),正如現實一樣,托馬斯的張狂和創(chuàng)作熱情被Jude Law表現得無微不至,而鉑金斯的沉默與理智,對感情的不善于表達,也被Colin Firth本身的紳士氣質和演技展現得完美無缺。
《天才捕手》這部電影感覺可以理出想要表達的三條線索。
1,我們把他看做是托馬斯個人的傳記電影,那么對托馬斯這個人物塑造所需的戲份又顯得不太夠。托馬斯從一個無名小卒到知名大作家,在他身上也有性格上的體現再到變化,那么這樣的角度下來的電影才能說是托馬斯個人傳記電影,而至于其他的人,他們再重要,也只能是一個輔助,用來凸顯托馬斯。
2,看標題,《天才捕手》,英文是《Genius》,這個天才當然是落在了編輯鉑金斯身上,同樣這樣看來,托馬斯的戲份有顯得不足了,其實也不是不足,而是顯得主次不太分明。那么這樣,托馬斯的戲份只能為鉑金斯的天才做成鋪墊,電影的主題和情感就能很好的體現了。
3,我認為也應該這樣看,電影講述的是托馬斯和鉑金斯之間的感情故事,是他們的友誼和精神上的共鳴,是他們此生奮斗的目標:寫出偉大的作品以及挖掘出版出最偉大的作品。
就像所有的師徒電影一樣,在這漫長的人際關系中,徒弟得到了改變,導師也是通過這個關系,他的生活和性格都得到了改變或者看到了某樣他一直忽視的東西或者是像新大陸一樣,在某個層面有了新發(fā)現。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劇也是這樣設定的,但是卻總讓觀眾覺得什么不夠,其實是情緒的積淀不夠,當情緒積淀不足的時候,故事來到結尾,一個事件或者物件帶來的沖擊自然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標準。《心靈捕手》里面,威爾就像托馬斯一樣,天賦秉異卻自大狂妄,而心理學教授尚恩第一次見到他是甚至把他趕出他的辦公室,就是這樣的一些沖突和鋪墊,才能緩慢地進行之后兩個人關系的彌補,最后才走向故事的結局。觀眾拍手叫好,畢竟一個壞孩子終于走上了正軌,這樣的正能量結局沒有人不愿意看到。再說《飛鷹艾迪》里面的艾迪,和導師的性格迥異,從一個鍥而不舍的求學和一個鍥而不舍地推辭終于兩個人站在一條線上,中間關系的敘述增加了一些有趣的情節(jié),自然而然地把觀眾的情緒和邏輯帶到了導演和編劇要到的結局上。但是《飛鷹艾迪》這樣的電影,只要敘述不拖拉,情節(jié)生動有趣,搞點賣萌賣帥的小插曲,輕松詼諧,最后釋放的正能量隨著一個俯拍‘’飛鷹‘’降落的鏡頭,自然灌輸到了所有觀眾的淚腺里面。《天才捕手》不一樣,他是文學類的,這種東西本來就來得緩慢,還好導演和編劇都抓到了這點。但是在人物故事塑造上,就欠缺了一點點。
鉑金斯當然是情感內斂的人,他和家人的關系并不是不好,只是在這個女兒眾多老婆又有自己愛好的家庭里面,總是嫌作為一家之主的鉑金斯在感情上付出的不夠。而托馬斯則剛好是激情澎湃,語出驚人,毫不掩飾。兩個人剛開始性格上的格格不入,在一次酒吧里面聽爵士樂的經歷就悄悄地化開了。鉑金斯慢慢地用腳掌跟著托馬斯在桌子下面打起了節(jié)拍,就像電影開頭托馬斯站在雨中,打著節(jié)拍抽著煙。如果這場戲再長一點,再加一點簡單的情節(jié),混著他們性格不同的小矛盾時的尷尬,那么觀眾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情緒醞釀好了,也隨著節(jié)拍用腳打起了節(jié)奏。第二場關于兩個人性格的轉變來自于Nicole Kidman飾演的托馬斯的情人貝恩斯坦。貝恩斯坦早就受不了托馬斯長時間不回家,不關心她的工作,情感的行為了。她把責任都推到了鉑金斯身上,認為是他搶走了她的愛人。所以,女人啊,總是這樣,不能夠理解一個天才創(chuàng)作者所需要和看重的孤獨以及共鳴。創(chuàng)作者構建著他們自己的絕對孤獨,然而一旦這個孤獨被成功所帶來的影響打破以后,創(chuàng)作者就無法回到那個最佳狀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所謂艱苦歲月造就最好的藝術作品。貝恩斯坦像大部分女人永遠也不會懂得這個道理,她所在乎的愛情,在一方面期盼她的愛人成功,一方面又期望他能不斷地創(chuàng)作的同時,早就被摧毀了。于是她到鉑金斯的辦公室進行威脅,用槍威脅或者用自殺來威脅,然后托馬斯只是把她抱走,兩句甜言蜜語以后就又回到鉑金斯的辦公室。愛情在托馬斯這類創(chuàng)作者的眼中不是什么七情六欲,只是一個感性生活的出口,可以升華到英雄夢想,卻又不能替代他創(chuàng)作的終極夢想。鉑金斯終于意識到了什么,在家門口等著和妻子度假回來的女兒們的車,然后當著女兒的面,親吻了妻子。一塊冰,導演在這讓它化掉了,終于。
再之后就像現實生活里面的情節(jié)一樣,鉑金斯和托馬斯分到楊彪。電影里面對于他們分開的原因雖然是輕輕帶過,但是卻很有力,就像托馬斯說,托爾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叫《戰(zhàn)爭與和平》是因為編輯沒有充當作家的角色,不然改多了就只能叫《戰(zhàn)爭》而沒有和平。其實現實里面,鉑金斯對于刪減托馬斯的作品也是在保留原著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有時候他主動不刪一些地方因為這段寫得很動人很托馬斯。電影再之后,托馬斯到西部旅游,在海邊終于明白了什么,卻也為時已晚,倒在了醫(yī)院。鉑金斯拿著托馬斯的最后的信,也終于類目。Colin Firth的眼淚一滴滴地就落下了。
托馬斯給鉑金斯最后信:
親愛的麥克斯:
我是違抗醫(yī)生的命令,偷偷寫這封信的。我有一種“預感”———我很想寫下來告訴你。
我作了一次長途旅行,到了一個古怪的國度。我和死神的黑影靠得很近很近,我不覺得十分怕他,但是人之終不免一死的意念還是縈繞著我。我過去非常想活下去,現在也還想活下去,因此我想你想了不止千遍萬遍。我那么想再見到你們大家。同時想到有那么多我該做的,而沒有做的事,就有一種無可挽救的焦慮與遺憾。
我知道我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我感覺到展開在我眼前的象是一座我以前所未體悟到德生命之窗。如果我能過這一關,我希望能成為比以前更好一點的人;我無法加以解釋的怪想法——我知道我現在已經比較深刻了一點,聰明了一點。如果我能站起來從這地方走出去,過幾個月就回來;不過只要我站得起來,我是要回來的。
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有這一‘’預感‘’,要寫信給你,不管已發(fā)生什么事,或者要發(fā)生什么事,我總會想到你,想到三年前的國慶日,你到碼頭來接我,然后我們在河邊的小館小飲,然后到一座高樓的屋頂,往下看,這座城市的奇妙,光彩與生命力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的 湯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二號
我把托馬斯的小說《天使,望故鄉(xiāng)》的結尾放到最后,也希望感興趣的人能夠去閱讀托馬斯的作品。真的很棒。
但是,他現在最后一次站在他父親走廊上的天使旁邊,眼前的廣場好似已經很遠很遠地消逝了。也許,我應該說,他像一個人站在山上俯瞰底下他剛才離開的小鎮(zhèn)。可是他不說:”這個小鎮(zhèn)就近在咫尺“,他只放眼遙望遠處高聳云霄的群山。
歷史事件參考《天使,望故鄉(xiāng)》,三聯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