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孩子感受,再處理問題

當孩子有問題時,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讀到這一段文字,想到兒子六上就經常反映的一個問題:數學老師同時代一班,二班(兒子所在班)數學,為了省時間,經常讓二班同學到一班上課,沒有書桌,就坐在地板上,同學們都相當不滿意.那上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隨之而來 的是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大打折扣.

最初,我們沒有先去理解孩子&的苦惱,而是勸說孩子,認真聽,條件差了,自己不能開小差,這是符合一般人的中規中矩的回答,這樣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訴求,真正的問題沒解決.后來,我們慢慢和孩子溝通,先去共情孩子,你的煩惱爸媽理解,確實不應該這樣,即使一起上課,也要輪著來,憑什么一直讓二班同學坐在地板上課.客觀情況就是如此,我們無法改變,只能靠自己好好學習.這樣一說,孩子確實輕松了很多.

感賞老公經常輔導孩子數學,成績沒有下降.但是諸如此類的情況,我一定重視:孩子有困難時,一定會找家長訴求,我們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爸媽的愛,不是委曲求全,更不能責備孩子.

昨天老師要求從本周五到下周三都帶手機,進行拍照和視頻作業,馬上要畢業了,保留一些母校的照片.動機很好,但一說到往學校帶手機,我就有抵觸.一是擔心孩子給丟了,以前從來沒帶過;二是擔心安全,和我們一起走路,孩子有時路上帶耳機聽廣播或看視頻.

感賞老公安慰我,放手孩子,啥事都有第一次,給孩子空間,讓他成長.這過程中可能有不如意,但是必須讓他經歷,面對.

還有一件事,我得向兒子道歉.事情是這樣的,看到孩子書寫不規范,再就是老師講過的題目,他沒好好給我講出來,扔給孩子一句話:”寫得是什么字,只是在白紙上畫了些藍條條!”兒子的自尊心顯然受到了傷害,我當時說出去,倒是爽快了,但是問題解決了嗎?

聚焦模式的錯誤,導致沒管住自己的嘴,傷害了孩子.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和兒子溝通,承認是自己的錯.

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摘自《家為何傷人》武志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