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靜中,慢慢成長

6點20,坐在書桌旁,一手撐著臉頰,盯著攤開的筆記本,兩眼茫然。嘴巴咬著筆頭,這個已經十幾年都沒有出現過的行為竟然本能地做了出來。

每天6點鐘起床,在大腦最放空的狀態下,進行一天的自由書寫練習,這是我給自己布置的寫作任務。但是今天,卻怎么也下不去筆,就算逼著自己去寫,也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蹦,整整30分鐘,原本已經可以寫完的時間,現在才寫了不過200個字。

原來自由書寫時那種暢快淋漓,自然而然的感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卡殼,無感,就像堵塞的水渠,怎么也流動不起來,也像快要用完的牙膏,怎么用力擠,就是沒有東西出來。

最近這段時間。

6:00? 起床

7:00? 上班

12:00 午餐

14:30 上班

17:10 下班

19:00 上課

21:30 下課

22:30 晚休

從早上6點開始,一直到晚上10點,滿滿當當16個小時,沒有一個完整的時間段,也沒有足夠的放松時間。寫作練習時,卡文的情況已經連續出現好幾天,甚至有時根本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大腦似乎也變的越來越機械。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將工作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機械重復型工作,例如會計,車間工人,保潔人員。另外一種是創意型工作,例如,作家,畫家,設計師。

機械型工作可以用獎賞來激勵,但是,創意型工作則不能用獎賞來激勵,因為獎勵會破壞他們的創意。

同樣的,機械型的工作可以在緊張忙碌中從事,但是創意型的工作則必須在放松中從事。

《安靜的力量》一書中,皮克?耶爾認為每個人在骨子里,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就像一段音樂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讓人產生共鳴。《安靜的力量》這本書不是冥想指導書,也不是宗教宣傳小冊子,而是倡導了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長時間靜坐,進入內心世界。在安靜中,才能聽到內心的交響樂。

戴維·艾倫在《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一書中寫到,你發揮力量的能力與你的放松能力成正比。

無論是放松也好,還是安靜也罷,都是為了能進入“心如止水”的狀態。那就是“心流”。而自由書寫,需要依靠“心流”來傳遞靈感和思緒。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就跟中國古代的“吾日三省吾身”那樣,不斷去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去自己探索,跟自己對話,去尋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去明晰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興趣,能夠讓自己幸福的事情。

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安靜的時候,獨自跟自己相處的時候,才能知道。

寫作是一項創意型的工作,它需要我們使用更多安靜的力量。把我們身體和大腦的聯結打通,讓靈感和思緒能夠流動到筆端,自然而順暢地書寫每一個文字。

每天至少給自己10分鐘安靜的時間,或者閱讀,或者獨處,或者冥想,或者瑜伽……,讓自己在安靜中,慢慢地成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很希望自己是一顆樹,守靜,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經末梢,觸著流云和微風,竊竊的歡喜。腳下踩著最卑賤的泥,很踏實。還有,每一天都在隱秘成長。
——黎戈《私語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