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硬著頭皮參加了一段大媽聚會,在這種場合,一般就是互相吹逼,互相揭老底,以抬高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有多么牛逼。
首先入題的是,"hey,xxx快畢業了吧?"
還沒等我回答,接著道:"在哪個大學讀書來著?"
默默低頭吃菜的我抬頭回答:"奧,xxx大學。"
"哦。"大媽甲其實實屬一點不關心我究竟在哪里讀書。這個問題僅僅是個鋪墊而已,后面其要說的話證實我對大媽的心理簡直揣摩到了一定火候。
大媽甲含笑,寵溺地拍了拍坐在我身旁的小妹妹,十分嘚瑟地說:"我們xxx今年也到了高考的年紀了。"
拋磚引玉,嘿嘿嘿……
果然一大媽乙抬起頭,"呦,打算考哪兒呀?"
這簡直是戳中大媽甲心窩了,"我們已經考上了。"哈哈哈……你們快問快問……
這著實吊起了大媽乙的胃口,"自主招生呀?"
大媽甲晃了晃紅酒杯,"奧,我們xxx呀不是在那個hhh讀書嗎?"hhh差不多全是我們市里的頂級高中。
so?!
大媽甲接著道:"而且我們讀的是國際班嘛,就打算出國了。"
大媽乙:"奧,出國呀?去哪個國家呀?"
大媽甲自豪感爆棚:"美國"。
大媽乙:"美國呀,那真不錯。什么大學呀?現在這個出國讀大學的越來越多了哈。"這言外之意是,這出去讀個大學有啥稀奇啊,國外野雞大學多了去了……
大媽甲轉過頭拍了拍坐我身旁的小妹妹:"問你話呢。"
小妹妹抬頭,"紐約大學。"
大媽乙干咳了倆聲,接著道:"那好呀,我兒子也是高考完就跑到澳大利亞讀書去了。"
雙方舉杯交錯,天涯遇知音啊,嘿嘿嘿……
估計吧,這紐約大學比大媽乙的學校強點兒,大媽乙就直接省略他兒子往年考入的澳大利亞xxx了。不過澳大利亞這幾個字也不錯,夠拿來顯擺了。
之后,大媽甲和大媽乙就開始討論美帝和澳資的物價、外匯云云了。大媽們可以“不眨眼”地將幾十萬學費打到孩子賬戶上,卻要為了可能0.1,0.2的外匯率耿耿于懷。
我和這位小妹妹默默被晾在一邊。我干脆和她閑聊起來。
“你選了什么專業?”
“我還沒想好。”
“奧,那好好想想。”
“其實也沒什么關系。媽媽說主要還是報個好學校,什么專業再說吧。無所謂的。”
“哦……選個喜歡的會開心點。”我命中面前一盤五香牛肉說道。這大概是我這個在大媽眼里十分廢物的老大姐對她最由衷的忠告。
“我也不知道喜歡什么……我媽說這大學的工科不錯,可以考慮下。”
“機械制造設計啥的?”
“大概吧?聽說挺難的,我得考慮下。”
這還考慮?!我嚼著牛肉干笑兩聲,找虐也不帶這樣的……然后我聽到小妹妹更為壯志凌云的話:“難點說不定有挑戰。”
……
2
學生時代,我大概就是老師嘴里常說的那種“半桶水”的家伙,春風得意時能沖到年級第二,馬失前蹄時能跌倒班級二三十。偏偏吧,像我這種小孩兒還最容易迷之自信,大致就是那種中二病一犯,就覺得會得到眾神庇佑,考試嘛總差不多就通關了。家里的教育方式也比較放養,不會強求學習到一個如何高水準的名次。
以至于后來在因為考試成績而感到深深挫敗感的一段時間里,我十分羨慕那些對于高分游刃有余的尖子生,還有被家長大人備受“器重”、嚴加培養的尖子生。覺得自己挫(cuo)爆了,簡直被秒殺三百條街。
不過過了這一小段“自己嫌棄自己”的慫包階段后,我發現這日子該過的還得過,而且除去沒什么“名校光環”外,大學里小日子過得也挺開心的。愛看小說看小說,愛打游戲打游戲,愛刷動漫刷動漫,再插個耳機哼哼唧唧,沒事兒找好友出門溜溜。有問題的時候,就和老師同學交流交流。
其實人,大多數都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感受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里子開心自由就很好,沒必要為著一些面子上的事兒悶悶不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相處自己喜歡的人,把握每一天健康快樂的生活。
后來我也知道了:
不少家長很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工具。不太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一門心思地將孩子設計成自己“完美的作品”。
你只管讀一個牛逼學校,選一個牛叉專業,其他喜歡什么的一邊去。然后畢業之后再理所應當的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還有一部分則是,靠自己多年積攢的那些微薄的“工薪”,硬著頭皮把自己的孩子往外面送。
大致就是營造了一種:“面子上臺階,里子辛酸淚”的場面。為了一些破面子,為了在一些飯局上顯示自己“牛人一等”的尊榮,對自己卻是苛刻萬分,能省則省。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不眨眼”地將幾十萬學費打到孩子賬戶上,卻要為了可能0.1,0.2的外匯率耿耿于懷。
3
最后聚會結束的時候,我拍了拍小妹妹的肩膀,笑著說“以后爭取拿張綠卡。”
這大概我從頭到尾聽到的第一句她主見的話,“我以后還是想回來工作生活的。”
“那也挺好的,不移民就成。”
“現在美國移民哪兒那么容易?”她爽朗地笑了。應該是年輕而張揚的臉。
也許四年前參加這樣的聚會,我會在大媽的問答中尷尬地低著頭,然后想出幾句裝逼的話撐撐面子。只是現在,我會自如地握著筷子,邊吃邊聽著她們的自豪和大笑。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只是對于她們的面子和厲害,我已經不羨慕了。就好像只是淡然地聽了一段別人的故事。
END
于6.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