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要有一次出走,或早或晚

文:丁少

清晨小路

今天又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一些文章,關于環球旅行,關于辭職出走,關于賣房留學等等……

幾乎每個人都做著環球旅行的夢,當然也包括我。這幾年,各種機緣巧合,認識了很多去世界各地生活闖蕩的人,聽了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然而,百聞不如一見,聽的再多,還是想要親自去體驗。

現在的我,離環游世界還很長的距離,僅僅去了五個國家而已,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不過,從北半球到赤道,從赤道到南半球,每個國家都去過不止一次,或長或短生活一段時間,還是深有感觸的。

我想說,無論如何,人生都需要一次出走,或早或晚。

因為你需要親自去看看別人的生活方式,去體驗一些不同,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小鎮海灘
看到才會安心,體驗才不后悔

我絕對不是一個盲目鼓勵大家去辭職旅行的人,也不想張口閉口“詩和遠方”。

比較理性地探討,我覺得恰當地時候,突破一下自己,出走,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困境,而是給自己一顆定心丸。

有些事,不親自體驗,就不會罷休。

最近Chelsea和我講她在香港接受的教育和生活,和內地差異很大。不同于香港的小孩子,能在中學就去各國做志愿者,參與社會項目,或者去做交換生,擴大視野,內地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被關在學校讀書。也許,只有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才有多樣化的選擇。

所以,我們期待去看看世界,這是種從小深植于心的愿望,無論到了多大年紀,它始終扎根在心里不曾敗落。

年輕時,未曾做出勇敢的選擇,年老時,并不會就此罷休,它終將成為遺憾。

記得我畢業時,順利進入一家建筑師事務所實習,老板是從中學就在美國讀書,隨后回國創業的海歸精英,她說我可以留下來工作,她會用她的經驗,幫助我繞過困難,快速提升工作能力。我很心動,但還是狠狠心說,也許路很艱難,但是我想親自去體驗,于是我獨自去了新加坡。

我見過很多三十幾歲甚至四五十歲的人,開始萌生走出去看看的想法,并堅決地出走,哪怕這一程并未如想象的那么順利和精彩,但是看過了,就安心了。

我選擇生活,而不是生活選擇我

有段時間很流行一段話,記不得了,大意是當你在擁擠的城市里和人群擠地鐵時,有人正在翠綠茂盛的熱帶雨林里探險,當你在焦頭爛額的準備文稿時,有人正在金黃色的海灘上打沙灘排球……

是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生活方式了,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能存在。

這幾天,當朋友和我抱怨說客戶難搞,老板苛刻,還要無休止加班時,我正和朋友騎著單車像兩個自在如風的少年,去The Caves 尋找恐龍化石,看了網站介紹說大概是1.5億年前的化石,這里也是澳洲第一次發現化石的地方。

我絕非在“拉仇恨”,也絕對不想一輩子過我現在的生活。但是,此刻,我在體驗這種生活方式,它也許適合我,也許不適合。

很堅定地,結束旅程我會回國工作,在偌大的城市里,“奮不顧身”地投入到職場中,去拼搏奮斗。

有些朋友聽了我的規劃后,似乎有點失望。你并沒有我想的那么特別呢,你還是會去北上廣啊。

重要的是,我選擇了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這兩者的幸福感差別巨大。

看過了,體驗過了,我從懵懵懂懂到清晰地看到自己未來的道路,我想自己從未如此有力量過。

同樣地,我會站在擠滿人的地鐵上,我會出現在深夜的辦公樓,但我不會抱怨生活,看到別人光鮮地朋友圈不會羨慕,聽到誰誰的旅行故事不會心動,因為我已經明白那種感覺。

痛苦,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對別人生活的羨慕,對未來的迷茫。

而當你主動把握生活的選擇權時,你就在主導自己的人生。

如果可以,越早越好

如果說人生有些道理,是一定會被驗證的,那么越早越好。

在自己年輕時,盡可能的擴寬生命的寬度,體驗世間萬象,經驗可以被快速積累,方向可以盡早清晰。

等你覺得差不多準備好了,就下定決心來一場華麗地冒險吧,無論目的地是哪里,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出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