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時,學校組織填寫未來職業生涯規劃,那時我對將來會做什么完全一無所知,這個職業規劃自然就是草草交差,身邊的大多數同學也都是敷衍了事。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是號召學生要有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最好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能夠清晰地了解和計劃。現在回頭看來,不得不說是荒唐的制度,因為根本就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自己會做什么。
可是不知道將來做什么,難道就不需要為職業做規劃了么?對于這個問題,剛進入職場時的我并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工作完全跟想象中不一樣,于是我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能在這個崗位上做什么,自己未來的發展是什么。這個時候,我像溺水的人一樣去拼命抓住每一個能給我教誨的機會。
秋葉大叔說:“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這個時候不如打磨自己的基本技能,比如制作Word,Excel和PPT的能力”,于是我去學習這些技能,可是因為沒過多久也沒了動力。看見有文章說要去積攢人脈,于是我也嘗試著去跟他人溝通,卻發現自己的溝通能力實在缺乏,至今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脈。還聽有人說,人脈沒用,打鐵還要自身硬,要補習專業課。于是我又去買了一堆專業書籍,看完之后卻發現理論太脫離實際。
眼看著很多原先的同學和身邊的同事有的升職,有的加薪,我雖然表面鎮定,但內心卻是五味摻雜。除了羨慕以外,更多的是不解,我和那些不斷前進的人差距到底在哪呢?
有沒有什么是他們知道而我不知道的?
有沒有什么是他們具有而我不具有的?
有沒有什么是他們做到而我沒做到的呢?
幸好,有答案可供參考。答案就在《12個工作的基本》這本書里。看完之后,我慶幸自己終于找到了解答,而且還不算太晚。作者大久保幸夫是日本知名的瑞可利職業研究所所長,在這本書里,他并沒有教人如何應對工作中的具體問題,而是從工作的本質出發,提出了一套解決工作中所有問題的方法。方法分為三大部分,共十二個基本能力。只要掌握了這些能力,就能從容不迫第應對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各種困境。

職場上的那些誤解
職業生涯應該從頭干到尾
沒有人會一畢業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無論你做的職業規劃多么漂亮和精確,生活的劇本總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打開。同時,你也會一定會對其他工作感興趣,所以一定要多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一開始請以漂流的方式行動,過段時間再切換成登山型”。不過這不應該成為頻繁跳槽和逃避工作的借口,盡管沒有長期目標,但也一定要對短期目標全力以赴。這樣的經歷可以讓你不斷提高自己,創造機遇,為接下來要走的路創造機會。
學歷和證書是能力的證明
記得當年念研究生的時候,不少同學就是為了躲避當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就業難題,卻沒想到研究生畢業的時候遇到的就業難題更大,兩年的研究生并沒有多大優勢。研究生應該是帶著問題來進行深造,而不是大學本科的繼續,然而,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白白浪費了這三年時光。如果能夠工作一段時間,帶著問題再回到學校,無疑是最好的。除了追求更高的學歷,大學期間也有很多人去不斷地刷證書,仿佛那些證書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很多單位更看重的是實際業務經驗。
35歲是個坎兒
人們心中似乎有一道年齡的線,過了這道線(大概35歲左右),人生就該不能折騰了。因為這個時候人們所具有的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單一的和具體的,很難為其他企業所用,跳槽自然不是最佳選擇。可是如果本企業前景不行或者面臨倒閉呢?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想一想當年那些下崗職工吧。如果想要完成35歲的華麗轉身,需要滿足一下兩個要求:具備業界通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積累作為領導者的扎實經驗和技巧。
不想當領導的技術人員
這一點恐怕很多有能力的資深員工也是深信不疑的。認為只要把技術能力練到滿級就不需要去想管理上的任何事。很多人的心中,恐怕還是把管理同辦公室政治等同了起來。而這完全是偏見。現在的很多行業,就算是技術領域,也不再是一個人包打天下,你不可避免的要同其他人合作,而且如果想要獲得卓越的技術成果,更加需要管理一群跟你能力一樣甚至更強的人,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任何管理經驗,恐怕只能把工作搞砸。請所有技術人員謹記:管理,也是一門技術。
自我管理
1. 高興才能做好——樂觀力
職場上引起負面情緒的狀況層出不窮,不要說上司丟給的無數任務,就連食堂大媽少給了半勺米飯都能讓人不愉快上半天。如果每天都有這種負面情緒,不只是工作做不好,就連身體都會垮掉。工作壓力更會直接誘發胃痛和精神不穩定。所以,在職場上如何處理不良情緒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樂觀力并不是讓你盲目去給自己灌雞湯和打雞血,而且運用各種方法來排除不良情緒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消除不良情緒可以用消極應對法,比如:放棄,忘記,歸咎于他人和轉換心情。也可以使用積極應對法,比如:直接消除壓力根源;對壓力根源進行分析,反省,為以后做好準備;向他人傾訴壓力原因,接受客觀的建議;保持樂觀。保持樂觀是最積極的壓力消除法。保持樂觀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夠積極地思考。如果想要知道更多消除壓力保持樂觀的方法,請參考《管理情緒的力量》,里面詳細地介紹了該如何應對不良的情緒,能夠讓人時刻保持一個樂觀的狀態。(12個小技巧讓你天天都有好心情)
2. 活到老,學到老——持續學習力
知識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爆炸性的,有時候還沒有畢業,學校的知識就已經過時了。很多人進入工作后才發現,學校里學的知識跟現場情況完全脫節。書上說的很多都是理想情況,現實中的影響因素則多的讓人眼花繚亂。所以,為了能夠應對工作上的問題,一定要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
養成持續學習習慣的關鍵在于:精力集中,確定近期目標,記住就立刻說出來,確定是否習慣化以及靈活運用。之所以無法養成持續學習的能力,除了不知道自己要學習什么之外,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學習》一書中,直接去學習名人的學習方法,可以很好地養成學習習慣,獲得高效的學習成果。(四個方法讓你的學習效率提升10倍)
3. 你有欲望么?——目標發現力
進入企業之后,尤其是國企,非常多的人都會變成“待命族”,這固然有上學期間養成的不良習慣,更多的是他們并沒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上學時老師會布置作業,目標非常單一,不需要自己去思考目標一類的事情,久而久之,這個技能就退化了。職場上,很多時候很多問題是需要自己去主動發現并解決的。
把企業當成學校和老師明顯是一種從學校延續下來的錯覺,企業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確立企業前景和整體目標,它并不理會員工個人的職業發展和工作目標,后者應該是員工自己思考的內容。目標應該是能夠實現的夢想,目標一定要能夠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目標,是因為不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很簡單,就是發現”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距,然后把消除差距的具體策略和戰術制定作為行動的目標就可以。
4. 成為專家——專業構筑力
經過幾年的基礎工作和摸索,人們遲早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如何成為一個專家?”。理想中的專家應該既專業又不是書呆子。在成為專家之前,先要確定自己的專業領域,需要盡量選擇那些已經有經驗積累的領域。了解所處的領域社會上需求如何,是不是正在被需要,如果人才已經飽和,是不是還要繼續進入該領域。達到該領域一流水平需要多長時間?如果時間過程很長,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值得。最后,還要能夠想象出自己享受該領域的模樣。
成為專家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夠利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利用實踐中的心得來完善理論。記筆記是成為專家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技能。同時,為了了解自己專業領域在其他企業的發展,還需要構建出自己的專家關系網。這個時候,能夠有效地跟人溝通是最重要的技能,而如何溝通請參考《溝通的藝術》。
人際溝通
5. 讓大家喜歡你——親和力
經常聽見一些人被夸有情商,他們的工作能力不一定是最強的,卻一定是很多人最愿意與之一起共事的,原因很簡單,舒服。能讓別人覺得舒服而有好感,就是具有親和力的象征。這種能力的最佳代表,當屬李嘉誠無疑,據說每次與很多人見面,李嘉誠必定會與每個人寒暄,不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受到冷落,而會晤完畢,也會親自送每個人出門。而一個很好的反例,就是《歡樂頌》里的安迪,如果她能夠有一點親和力,恐怕也不會讓自己的員工每次見到她都噤若寒蟬,也就不會釀成后面的慘劇。領導固然需要這種能力,但更需要這種能力的人其實應該是員工,親和力會讓你更容易得到同事的幫助,也更容易完成很多自身能力做不到的事情。
6. 讓對方說的更多——反應力
這里說的反應力不是別人剛提起個話頭,這邊就滔滔不絕的開講,不給別人一點說話的機會。當然,我也見過這樣的人,他們不僅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壞處,相反,還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思維敏捷。
反應力應該是為了獲得自己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對別人說出的話有所反應,這不僅是禮貌問題,還關系到我們是不是能夠從別人的話語中得到自己問題的答案,是不是能讓對方說出更多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好的主持人無疑是具備這種能力的,那些只會搶話的主持人只會讓談話尷尬和終止。如果能掌握很好的反應力,你就能獲得對方的好感,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進而敞開心扉跟你聊天。給別人一個真誠的反應,才能讓對方想跟你一起合作。
7. 求同存異——語境理解力
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與很多人或者部門合作,很多時候我們是一個中間調和的角色。不同部門之間考慮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質量部門考慮的是質量是否有保證,安全部門考慮的是是否含有隱患,生產部門考慮的是是否能夠按時交貨,怎么把這些意見的共同點找出來,并作出各方都滿意的決定,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語境理解力。
語境理解力首先要求不帶情緒的進行討論,記下所有的人觀點,然后根據一定的邏輯思考這些論點之間的異同,努力做出最合適的決定,最后還要講這些決定用大家都能夠理解和認同的方式傳達下去。語境理解力的重點在于找出大家的相同點,而不是各方互不相讓。能夠擁有語境理解力的人無疑要熟知各方的關心的重點,并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這是一個職場上相對高階的技能了。
8. 去見想見的人——人脈開拓力
有人喜歡在會場上給所有人都派發名片,這樣的做法無論對錯,都是一種開拓人脈的方式,但是方法過于簡單粗暴。工作中,隨著能力和年齡的上升,開拓人脈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任務。而且很多時候,不是你主動去找人脈,人脈自動會找上門來。不過這樣的被動人脈顯然不如主動去找的好,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需要什么樣的人脈。
在找人脈這個事情上,我最佩服的就是簡書紅人剽悍一只貓,他完成了了采訪100個牛人的計劃,而他現在也已經成為一個牛人,也有很多人愿意為他背書,這就是主動尋找人脈的最好證明。但在人脈這件事情上,最好的做法是作交換,而不是一味索求。平等的交換和為對方著想才是追求人脈的最好做法。
團隊協作
9. 別什么都自己做——委任力
孟子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很多領導看不慣下屬做的事情,恨不得親手去幫他做,久而久之,下屬越來越不會做事,而領導則抱怨自己越來越累。真正有能力的領導需要給下屬充分的放權。但很多領導不敢放權的原因在于員工達不到他們的要求,耽誤工作的整體進度。這個時候,需要領導反過來去思考是不是自己說的不清楚,流程制定是不是不夠詳細,結果的反饋是不是不夠及時。比如領導的說話非常模糊,比如交給員工工作后的完成時間一般都是“盡快”“下周”,這就讓員工產生一種這個工作其實不著急的念頭。
工作交代的不具體說明領導想的也不是很清楚,但卻期待員工能給出一個超出預期的效果。當然,就算這些要求領導都能做到,還會遇到員工完不成的時候。理論上來說,這個情況的概率還可能更高,因此,這個技能需要多次實踐來打磨,識人的眼光也是靠失敗來鍛煉出來的。
10. 讓別人說出好建議——商談力
這里說的商談力不是談判能力,而是一種咨詢能力。很多人說“90后”的員工不服管理,經常做出一些讓上級瞠目結舌的事情,并且還難以溝通。說出這話的人肯定不是一個好的領導。商談力正是要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工作中最忌諱的是“一言堂”,什么都是領導拍板決定,什么問題都要靠領導前來解決,并且領導還費力不討好。
通過觀察,確實有很多領導經常打斷別人的發言,唯我獨尊,這樣的情況不獨有職場上才會出現,在一個家庭里,也經常會出現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威壓迫孩子的情況。這些都是缺乏商談力的表現。如果想擁有好的商談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然后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最后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建議。現在的人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特質,也越來越渴望被重視和尊重,只有深入的了解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一切從對方的利益出發,才能夠合作愉快。
11. 培養一個好徒弟——傳授力
《慈禧全傳》中,曾國藩曾有名言“做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曾國藩的一個好替手就是李鴻章,果然在曾國藩故去之后,李鴻章堅持他的遺志,繼續為清朝尋找振興的方法,雖然未成,但也算一以貫之。如果一個企業想要發展,經驗豐富的員工是最寶貴的財富,可是如何將這些員工的經驗能夠一代代傳承下來是一個大難題。因此,不少企業組織這些員工對年輕的員工進行培養。這是一個好辦法,但也要注意不要犯以下這些錯誤:說明不足,滔滔不絕,夸夸其談,說教,比喻過剩等。
真正的教授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并且能夠讓學員主動思考,針對錯誤對事不對人。中國有句老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現在看來這話是大錯特錯,因為經驗豐富的人不僅不會餓死,還能夠通過教育他人實現自己的職業轉型。比如,各種培訓機構中有很多擁有優秀技能的人。這也為這些人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另一條道路。
12. 跨界——協調力
現在的時代特別流行跨界,跨界不僅在科學領域大放異彩,在商業領域也正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似乎,很多原來并不相關的行業也都能夠跨界,比如現在很多行業都在進行的”互聯網+“。能夠自如跨界的人需要的是協調能力,很多企業最需要得管理人員其實不是只懂管理的人,而是那些對技術了如指掌,同時也懂如何管理的跨界人才。
一般來講,無論是單純的技術人員還是單純的管理人員是無法勝任的。不同領域的跨界不僅創造出無數崗位,也讓那些原本具有跨界能力的脫穎而出。這些跨界精英一般都是具有上面的十一種能力的,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高級的技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精進才能夠具備。
現在社會里所有人都逃避不了工作,因此了解工作是什么,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這本書從12個基本能力入手,將工作中會遇到的困境進行了梳理和解答。
基礎是自我管理:樂觀力,持續學習力,目標發現力,專業構筑力。這些能力保證你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但請注意管理也是一種技術。
升級是人際溝通:親和力,反應力,語境理解力,人脈開拓力。這些能力并不是說一定要在自我管理完成之后才開始學習,而應該將這些能力與自我管理的學習相結合。
能做到以上兩點就可以稱為優秀,而由優秀進入卓越則需要團隊協作:委任力,商談力,傳授力,協調力。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根基,這些能力是無法表現出來的。而具備的這些能力的人猶如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快車道,前途不可限量。
人的一生將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時間貢獻給工作,因此,提前知道一些工作上的能力,一定可以幫助你在職場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