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小孩,就有了很多的想法。
有過來經驗的父母,說,給孩子睡前閱讀,既聽了故事,又熏陶了閱讀。
聽到這樣的經驗,我的腦子里,馬上就浮現出一幅很溫馨的畫面:暖暖的燈光下,父母溫柔低沉的聲音,孩子的眼皮越來越重,最后沉沉睡去,嘴角殘留著滿足的笑容……
于是,女兒睡覺前,我拿出預謀已久的書,準備閱讀。
然而,女兒搶過書,扔一邊:“不,你不能看著書講故事,必須自己編?!?/p>
我愕然!溫馨的畫面消失了,那是屬于別人家孩子的。而我,只得搜腸刮肚,開始編故事。
我偶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指著車牌讀,孩子跟著讀。
我興沖沖地牽著女兒,指著車牌,讓她跟著我讀,可是女兒卻掙脫了我的手,去玩其他更喜歡的游戲。
我又聽說,帶孩子讀英語繪本,可以啟蒙英語。我們興沖沖地買來繪本,女兒卻讓我們用中文講上面的故事,不準我們讀英語。
在早教中,雖然有些想法很美好,雖然有些方法很有用,但只要女兒反對,我們一般就不再勉強。
因為我們覺得,在早教中,很重要一個原則就是要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就不要勉強孩子去迎合大人的想法,去做Ta不喜歡的事情。
或許,父母會擔心,順其自然,什么都順著孩子的感受,那Ta什么都不想學,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生來對任何東西都很感興趣。孩子拒絕了父母的某些安排,原因多半是父母安排的活動看上去不那么有趣,侵入生活有點生硬,甚至妨礙了孩子心里想著的更有趣的活動。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拒絕的不是故事,不是英語,不是數數,也不是識字,而是在此時此景下某種活動的形式。
或許,換成另一種游戲,同樣植入父母期待孩子接觸的知識,孩子興高采烈地就接受了。
或許,換一個時間和地點,曾經拒絕和排斥的活動,孩子也會欣然參與。
比如讀英語繪本,一段時間后,我又偶作嘗試,孩子愿意跟著讀了,但反而我覺得這樣讀并不有趣,有點為了學習而學習,并且要堅持下去,真還有點難。于是也就罷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嘗試了很多其他的方法,已經找到了自己覺得更有趣、更有效的接觸英語的途徑。
孩子非??释改傅年P注,特別喜歡跟父母一起玩耍,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引入知識,陪著孩子一邊玩耍,一邊自然地接觸到知識,孩子都是滿心歡喜的。如果遇上了孩子的拒絕,并不表明孩子不感興趣,只是孩子可能正在其他事情的興頭上,孩子心里正懷著其他的期望。
如果父母感動于自己“為了孩子將來好”的一番良苦用心,覺得孩子有義務接受自己的精心設計和安排,帶著這樣的認知,難免會逼迫或哄騙孩子去參加Ta不情愿的學習活動。作為孩子,必然會有抗拒或敷衍,慢慢地,就失去對知識的興趣。
順其自然,不僅僅是不勉強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還不要阻攔孩子去做Ta喜歡的事。
比如,孩子喜歡在下雨天去踩水,喜歡在地上打滾,喜歡在石頭上跳來跳去……
成人常常不能理解孩子的很多行為,那么無趣,為什么也能天天玩,一玩一整天?
其實,在我們眼里無聊又無用的某些行為,正是孩子在學習如何探索這個世界,孩子對某些活動的沉迷,還有可能是因為某種認知能力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關鍵期。過了那個時間段,孩子就不再喜歡這些活動了。父母也許松了一口氣,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但孩子的某種潛力,卻有可能在有父母的念叨和呵斥中,被壓制了。
但是,有些行為會引來不好的后果,甚至存在危險,難道就不需要管一管嗎?
當然需要管!
比如,路上一個一個的水坑,孩子剛好穿了一雙怕水的新鞋子,卻執意要去踩水,該怎么辦?
“不行,不能踩。”我會制止孩子的行為,然后說:“我們回家換雙鞋來踩水,怎么樣?”
就這樣,有段時間,在家里,聽到外面下雨,我都會慫恿女兒換上雨靴,打著雨傘,去踩水。每次洗澡完畢,也會留一點專門玩水的時間。
是的,踩水會把鞋子弄壞,會把衣服弄臟,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斷言“踩水很無聊”,并命令“不準踩”,甚至貼上標簽“怎么這樣調皮”、“怎么不體諒父母洗衣服的辛苦”。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你認為踩水很有趣?那踩水肯定就很有趣!讓我們來把踩水變得更有趣,同時更無害!
所以,盡管孩子的某些行為有潛在的的危險,但父母不能不加思索,就武斷地認定行為是無趣的,沒價值的,更不能因此而給孩子貼上“調皮”、“不聽話”的標簽。我們應該仔細思量可能危險的程度,采取應對的措施,盡量在能接受的范圍內,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
不過,回想帶孩子的經歷,其實自己也有很多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會給孩子的成長添堵。很多不恰當的話語,常常在有意無意之間,未經大腦思考,就脫口而出。
動畫片《卡由》里,卡由一個人在廚房里給父母準備早餐,弄得牛奶到處都是,碗盤摔得砰砰作響,但父母仍然欣喜卡由的成長,感激他為大家準備早餐??吹竭@樣的情節,我和女兒說,爸爸媽媽小的時候,食物很緊張,要是把食物弄到地上,肯定會被打和罵,現在呢,如果你把食物弄在地上,爸爸媽媽肯定不會生氣,但你要是像卡由那樣,把廚房的盤子全摔到地上,爸爸媽媽還是會很生氣。所以,其實很多行為,說不上什么對錯,經濟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教育孩子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原來后果很嚴重的行為,反而有可能是被鼓勵的了。
通過類似的討論,讓女兒明白,父母的很多育兒行為和觀念,也未必就一定正確,爸爸媽媽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改變,在成長。
父母認識到自己的教養行為也不一定正確,孩子因此可以獲得更平等的地位,可以去評判甚至反對父母的行為。
怎樣教養,并不只是父母單方面的事情,孩子同樣可以參與決斷與選擇。這樣才能避免父母的獨斷專行,孩子的成長才也會更加跟隨天性,順應自然。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強迫,不阻攔,合理引導,順其自然,孩子才會擁有更快樂的童年,才會獲得更全面的成長!
howhowfire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