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曉鵬1982新浪博客中文章《俄羅斯的私有化進程與西方經濟學“理性人假說”的致命錯誤》中有一段寫到:
“我本人對各位的論文實在弄不明白。我認為我所結交的創新家和企業家決不比任何人少,而且我自己就是創新家和企業家。可是我從未聽說過一種‘企業家性格’。但是,我知道那些事業成功的人,全都有,或者至少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不是冒風險的人。他們盡可能確定那些不得不冒的風險,并且把風險減低到最小程度。否則的話,我們這些人誰也不會成功。就本人而言,如果我當初想要做個冒風險的人,我早就會去做房地產生意,或者搞商品貿易,或者我就會聽母親的話去當一名職業畫家。”
這段話中的“本人”是一位著名的事業成功的創新家和企業家。
作者的這篇文章,讓自己重新認識了所謂的“成功者的冒險精神”。大家談及成功人士的“秘籍”時,大概都會加上一條“冒險精神”,其實成功人士具備的不是冒險精神,而是理性分析風險,并且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能力,否則這些人是不會成功的,或者說成功的概率極低。因為只知道迎著風險一意孤行,與買彩票的行為無異,就是碰運氣而已。
賭博在普通人的眼里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但是為什么有人能夠成為賭王呢?凱子曰欄目中有一期《賭神教你找工作》中,介紹了一位中國人老邱是如何在2008年世界撲克巡回賽獲得冠軍,贏得340萬美金。在這場比賽的決賽的最后一局中,對手選擇All in,老邱數了一下自己的籌碼,思考了足足有幾分鐘,最后選擇了跟進。實際上,當時老邱只有30%的概率贏對手,但是他為什么選擇跟進呢?是因為老邱有冒險精神么?賽后老邱解釋到,他之所以選擇跟進,一是由于自己發現自己的籌碼比對方多,即使自己輸了,還可以繼續再和對手周旋;二是如果自己選擇跟進,那么就有30%的概率結束比賽了,完全可以嘗試一下。換句話說就是,首先如果那一句輸了沒關系,比賽還沒輸,還可以繼續打下去;其次,因為有較高的概率自己贏,因此選擇搏一次。看到了吧,老邱是非常保守的,懂得分析風險和控制風險,當發現自己可以冒險同時即使失敗也有翻身機會的時候,選擇了去冒險。這就是老邱贏得了那場比賽的原因。而老邱之所以能獲得冠軍,與其之前勤奮地學習、練習以及實踐有很大關系。至此,我們看到成功者是通過增強自己實力,想盡一切辦法把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上。
舉一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我們公司目前從事的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而且已經燒了三年的錢了,至今沒有半分錢的盈利。在一次吃飯中,我們的投資方老板提到自己為什么選擇進入這個行業,選擇做這件事情。他說自己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已經考慮到項目失敗的可能行性了,不過他在成都有房地產,即使這個項目黃了自己原來的公司也能活下去的。同時,我們老板還說,他對這個行業有特殊的感情,確實想做些事情,另外他強調找到了我們公司的CTO,覺得非常靠譜,因此,才下定決心把這件事情做下去。現在,我們公司的發展遠遠好過預期,明年產品就能上市。看到沒有,成功者是不會冒自己無法控制的風險的,他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且認為自己輸得起才去做的。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還提到為什么銀行敢貸款給個人和企業,那是因為首先個人和企業有資產抵押,其次,銀行有很嚴格和很標準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辦法。為什么有人敢放高利貸呢?那是因為放高利貸的人,有能力利用暴力手段將欠款追回。正如那句話“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成功者都是在評估了風險和自己的風險控制能力以后,再選擇是否去冒險的。換句說,他們都是很謹慎的。
其實,風險在不同的人看來是不同的。比爾蓋茨輟學創業,在當時的其他人看來是風險極高的,但是,在比爾蓋茨自己看來,風險是很小的,而且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為創業是他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而且自己也是有能力把創業做好的,因此才去創業的。但是,創業于我們普通人則是風險極高的行為,因為普通人缺少控制風險的能力。
最近股市很火,好多眼紅的人開始進場,抱著資產翻番的幻想。其實,股市的風險他們是知道的,原因是“風險越高,收益越高”對于他們早已是耳熟能詳了。也就是說,他們早就認識到了股市有很大風險,那么為什么他們還要進來呢?目的是為了高收益,殊不知所謂的高收益是為那些有經驗,在股市浸淫十幾年的人準備的,而不是為這些對股市懵懂未知的人準備的。其實,不是不建議大家不要碰股票,而是當你還沒準備好時,暫時先不要做通過股市資產翻番的美夢,而是先通過少量地投資,學習股市,認識自己,在自己經歷了足夠多以后,再考慮投入較大的資金。人的一生是很長的,錯過這次牛市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下次牛市到來的時候,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參考文獻:
[1]《俄羅斯的私有化進程與西方經濟學“理性人假說”的致命錯誤》;
[2]《賭神教你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