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西點軍校的選拔原則

吳軍 ?第159封信丨從西點軍校選拔原則,看我們應該往什么方向努力

中國有句古話,好男不當兵,軍人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沒有多少墨水的武夫。這可能是北宋以后形成的風氣,在唐代講的是出將入相,像名將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就是評書小說中的徐茂功)和郭子儀等都擔任過宰相。唐代詩人李賀寫過: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類似地,邊塞派詩人戴叔倫也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來明志: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美國今天的民風依然有點像當初中國的唐朝。在美國二戰后13位總統中,9位正式服過兵役,很多上過戰場,是戰斗英雄,比如老布什、肯尼迪和約翰遜,艾森豪威爾就更不用說了。

里根當過民兵,特朗普中學上的是軍事學校,并且獲得過軍校生上尉(候補軍官)的職位。算下來,沒有軍事履歷的只有克林頓和奧巴馬。

除了校門口有一輛坦克,偶爾遇見穿制服的人員外,你看不出這是一所軍校。其實從它的課程設置來看,和普通大學的差異也沒有想象的大。

進西點軍校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首先成績不能差,以2014、2015兩年西點軍校招生的情況為例,報考的學生大約在1.4萬人左右,最后錄取1200多人。其中超過70%的學生在高中全年級的學習成績排名在前5%,20%的學生排名在5%-10%之間,海軍學院新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更好一點。

在每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的1200名左右的學生中,90%是高中學校運動隊隊員,三分之二是運動隊隊長,都是體育非常突出的人。

西點在錄取時,對學生的品行和領導力有相當高的要求。申請西點軍校(和另外兩所軍官學校),一般都需要獲得軍界領袖和政客們的推薦。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長每年能向每所學校推薦30人,聯邦議員能夠推薦自己選區的兩人,其他政府官員、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和空軍部長,軍隊里的其他領導人各可以推薦若干人,加起來4000人左右。

講到這種推薦方式,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樣是否會導致軍政界精英人士彼此推薦自己親友的孩子,造成近親繁殖。這個擔心沒有必要,因為這些政客和軍官是以自己的政治前途作擔保,如果哪個政客推薦的學生在西點軍校退學了或者被開除了,那么將是這個推薦人的政治污點,因此沒有人愿意冒著損害自己名譽的風險推薦一個紈绔子弟進西點和其他軍事院校。

申請西點軍校的高中生,不需要認識議員或者軍隊的高官,他們可以直接給后者寫信希望被推薦。因此,這些推薦人反而是第一批審核申請者材料的人,然后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給予推薦,也就是說他們推薦的不是自己熟人的孩子。在《品格之路》一書中,講到過馬歇爾當時為了上西點,直接溜進白宮找總統推薦。

西點軍校的目標是培養未來軍界乃至政界的領袖,因此它在招生時,非常看重領導能力,大約有300名新生在過去學校里是學生會主席或者全年級的班長(美國高中一個年級是一個大班),占錄取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大約有700人是演講隊成員,占錄取人數的一大半。在戰爭中,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很重要。

從西點軍校學生的素質,大家可以看出美國軍官的素質。不過就是這樣的精英,進了西點可沒有人把他們當成天之驕子。在西點軍校里,前三年學生被要求就是學會服從,就像電影里演的那樣,天天“Yes Sir,Yes Sir”地說話,因為作為一個軍人,先要學會服從才能指揮別人。

到了第四年,學生們開始學習戰術指揮,這是尉級軍官的基本技能。至于戰略指揮,那是以后到了軍隊再回爐學習時要掌握的重點。美國軍隊強調軍官的終身學習,要經常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內容。作為中高級軍官要學習戰略,這是在各兵種的戰爭學院(War College,中國有時翻譯成“軍事學院”)中學習的,并不是西點教學的重點。再往上當到高級軍官時,要學習國家的軍事動員。

作為未來軍官的搖籃,西點軍校所教授的主要課程并不是軍事課,而是數學和工程類的課程,此外還有一些人文和藝術類課程,當然軍事課程和相應的訓練(他們叫體育課)是需要的。西點軍校所授予的不是什么軍事類的學位,而是清一色的工程學位,你如果光看他們畢業的專業,你還以為是從MIT(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

每一位從西點畢業的學生,都要學習16門核心課程,它們是3門數學課、物理、化學、地理、IT和計算機、文學、歷史、寫作、哲學、領導心理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各一門,此外再從數理化生物中根據專業的不同挑選兩門。

另外,每個學生還要學習3門工程學的課,8門“外語、國際關系、法律、領導力”的課程。而真正所謂的純軍事專業課只有10門。至于為什么這樣培養軍人,因為在西點看來,好的軍人是具有理性思維和專業知識的人,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

從他們選拔人,培養人的方法,對美國政治軍事精英們對未來領袖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比西點軍校對學生的要求,我們或許更清楚我們自己應該具備什么能力。

萬維鋼 ?周末小議丨競爭不充分的領域里,才有英雄

從二十世紀后期到現在,還有哪些物理學家是你熟悉的呢?……霍金嗎?

事實是現在活躍的物理學家的*知名度*,遠遠不能跟愛因斯坦那一代人相提并論。如果那一代物理學家是元帥和將軍,這一代物理學家只能算連長和排長。

這當然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一個原因是那一代物理學家都趕上了好時機,當時的物理學還是個年輕的科學,有很多“低垂的果實”,一個年輕人單打獨斗都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到今天,容易研究的問題都研究完了,新的突破必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未必見效。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現在會搞物理研究的人太多了。現在的物理學是一個充分競爭、充分交流的學科,這就意味著兩點 ——

第一,其中會有很多高手。

第二,其中的高手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說,提出“希格斯機制”這個理論的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為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希格斯波色子的確存在,等于是驗證了他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請問,希格斯是不是一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他的理論是不是獨一無二呢?當然不是 —— 事實上,1964年前后,至少有六個物理學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他們的貢獻是平等的。直到諾貝爾獎宣布之前,人們都不能確定到底應該發給誰。

不是一個,不是兩個,六個。

這跟過去是完全不同的局面。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功勞,而且據說發表出來以后,全世界也只有2.5個人能*理解*他這個理論。

但是愛因斯坦那時候總共也沒有多少人搞物理。當時的物理學還是個相對“新興”的學科,是極少數人玩的智力游戲,絕大多數國家可能根本都沒有物理系。

二戰末期,原子彈的威力讓人們見識到了物理的厲害,各國都開始重視物理了。到今天,幾乎每個正規的大學都有自己的物理系,每個物理系都在教相對論。當然,我聽說有的老師一上來就說“相對論我也不懂,咱們共同學習……”但是任何一個比較好的大學里,只要是一個足夠認真、足夠聰明的大三學生,他學了《電動力學》就完全能理解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根本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理論,中國每年都生產好幾百個懂狹義相對論的人。

那你可能說,“懂相對論”和“創立相對論”不能相提并論,愛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學家搞得都是革命性的理論,想法都非常離奇,只有天才才能產生那樣的想法。這是個不了解情況的說法。這一代物理學家思考的問題比那一代要難得多,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思考深度都超過過去,而且他們也都在不斷嘗試各種大膽想法。

上周我收到一位讀者來信,說為什么物理學家不聽聽外界的聲音呢?為什么就不能想想萬一相對論是錯誤的呢?—— 這是非常外行的說法。物理學家一直都“有想”相對論有沒有可能是錯的。要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物理學家首先想的就是要不要修正相對論。而且物理學家想得更深,有人提出也許引力根本就不是一種基本的“力”,而是一種“熵力” —— 這個想象力,比愛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學家能差到哪去呢?

所以這一代物理學家的水平并不差。但是沒人知道他們的個性,沒人記錄他們的名言,沒人打聽他們的“風雅趣聞” —— 因為他們實在太多了。今天“科學家”只是一個普通的職業,有很多很多從業者。

而且現代的物理學家,也包括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和各行各業的“牛人”,還有一個特點。現在的高手都沒有什么個性化的、人無我有的“絕招”。

像愛因斯坦那樣,隨便一出手就是震驚天下的一招,別人一看簡直匪夷所思,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不可能發生了。

這是因為現在是一個充分競爭、充分交流的時代。今天的物理學家非常喜歡四處拜訪,開各種學術會議,論文直接上網,好想法非常容易傳播出去,那你就很難搞什么“橫空出世”。事實上,連“研究風格”這個詞,現在都很少有人使用了。

因為只有競爭不充分的領域里才有“風格”。比如現在我們看拳擊比賽、格斗散打比賽,兩個選手的打法都非常相似 —— 為什么不是像電影里那樣,一個用鐵砂掌,一個用螳螂拳呢?

我理解,什么少林、武當、峨眉這些武林門派,既然一直流傳到今天,歷史上必定都是非常厲害的,他們的武功不是假的。但當時既然各個門派的打法非常不同,那就說明歷史上這些門派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可能功夫都密不外傳,可能不同門派的人很難見面,也可能一見面一動手就死一個人沒辦法總結經驗。

如果武術門派之間充分交流,像現在職業足球這樣每周打一場聯賽,那么不同打法很快就能分出高下,然后所有門派的人都會去學習最高級的那個打法。那么最后結果就是所有人都使用同樣的打法比賽 —— 這個打法,在散打規則之下,也許就是今天的散打打法。

足球就是這樣。三十年以前,足球是一個有明顯不同風格的運動,比如英格蘭愛打長傳沖吊,南美洲足球則主打腳法細膩,有時候一個人盤帶動不動就能過好幾個人,還有什么“歐洲拉丁派”。但是今天我們看世界杯,這些風格就都不那么明顯了。巴西隊也追求快速推進,英格蘭也不打長傳沖吊了。當然你可以說巴薩的踢法就是與眾不同 —— 但這個關鍵詞是“ 不明顯 ”。

這就是充分競爭和充分交流的結果。人都是同樣的人,既然你這個踢法好,那我為什么不能學?過去各國球員還有身高的差異,現在實在不行還可以引進歸化球員。而且球員還都在各個俱樂部流動 —— 如果巴西國家隊球員都在歐洲踢球,那他們踢的到底是巴西足球還是歐洲足球?

幾十年前圍棋大師也很講究個人風格,什么這個流那個流 —— 現在還有誰說我是什么流的?招數就是那么多招數,大家從小都學過,無非是靈活運用,哪里還談得上什么流派。

這是一個沒有英雄,也沒有絕招的時代。

韓非子有句話說 ——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爭于氣力。”

競爭越充分,個人風格和絕招就越沒用。今天的球星出頭,靠的是天賦、科學訓練、艱苦奮斗和運氣 —— 基本上就是在看誰比誰有“氣力”。你說我能不能詩情畫意、羽扇綸巾、姿態優雅地成為世界第一,門兒都沒有。這是一個想在任何行業成為高手都先得有*體能*的時代。

那么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干什么呢?難道說只能在一個領域內模仿高手嗎?也不是。

咱們想想手機。十年前的手機,各家品牌有各家的風格,外觀千奇百怪,而今天的手機正面全都是一塊黑屏。這就是競爭和交流帶來的同質化。我們看看這張圖,從前那些風格各異的手機,像不像是已經逝去了的物理學大師 —— 現在這些清一色的黑屏手機,像不像是今天這些“物理學工作者”。看上去沒什么風格,實際上功能強大得多。

從這個手機故事里,我們大概有兩個教訓。

第一,你應該盡可能去一個新興的領域。領域不成熟,競爭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個成熟的領域,那你就得尊重這個領域的規律,不能隨便標新立異。但是!今天的手機行業也講設計、而且特別講創新。各家品牌的風格都淡化了,但是每一臺新手機都有自己的新特點,你只是無法預測這個新特點會先在哪家出現。

這就是說沒有人想完全跟別人一樣,你總要有些新東西。如果一個圈子已經同質化,也許想要創新就得往圈外看 —— 看誰能從圈外給這個圈子輸入新的信息。

然而歸根結底,我們知道大創新是越來越難,小創新是越來越不自由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