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
大隱隱于市的新生代媒體人,人稱“天才達達”,韓寒口中的“寫作大師”。
曾任職于《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24歲擔任《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為 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他的《皮囊》。硬殼的封面,比正常書籍尺寸要小一些。
當時,就覺得這書名很特別。再看作者:蔡崇達。不認識。
卻赫然發現,書的推薦者都很大腕。比如劉德華、韓寒、白巖松等等。
然后,讀著讀著就欲罷不能。幾次看到都想落淚。
好久沒有看到如此細膩,真實,樸實而又直抵人心的作品。
由十幾篇不同主題的散文組成,卻似乎又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一具皮囊。
關于人生,關于生活,關于疾病和死亡。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1、“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里寫外婆的母親,失去了女兒卻沒有哭泣,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她“舍得”。
她敢把親生兒子幾次丟到水里讓他學會游泳,這種偏執的訓練讓人很難理解。
而老人家卻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2、“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和重癥監護室的任何人做朋友了”。
《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寫的是他爸爸因為中風偏癱幾次入院,在醫院這個特殊的背景下,他認識了很多和他有著同樣命運的人,體會著相同的感受,更看到人在疾病面前的弱小和無力。
每當他想和這里的人因為共同的命運,而惺惺相惜的時候,卻會因為生命的未知和無常,而重新陷入痛苦中。
那個想要在圣誕節放煙火滿足即將離去爸爸心愿的男孩,那個在同一個樓層身陷絕癥活不過幾天卻每次見到他都一臉笑容,愿意講故事給他聽的大爺,都一樣很快的就從他的生命中消失了。讓他淬不及防。
生命無常,生命無法承受之重,讓他不敢交付出去太多情感。
3、“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她猜到我會對她說什么,最終我還是說了”。
這一篇說的是作者的情感心路。可能也談不上是戀愛。沒有花前月下,沒有你儂我儂。
而是一個女孩子,喜歡一個有才華的男孩子。她把他所有發表在報紙、雜志上的報道、小說等相關的文字都保存下來。
她給他簡陋的出租屋添置像樣點的物件,擺放妥當,愿意陪著他吃簡餐,給他挑選見家長而穿的合適的衣服。
她是市文化局局長的女兒。有著這個家庭熏陶出來的得體和聰敏。
而他,只是一個小鎮的清貧人家的孩子,還有一個中風偏癱的父親。
可是,在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他約了她,而她似乎會猜到他會對她說什么。
她特意騎著自行車去赴約,讓他載著她去看看大海,感受最后一次戀愛的浪漫。
當他終于還是把那句話說出來。而她如此聰敏,沒有說什么,只是默默的,騎著自行車,消失在他模糊的視線中。
他明白,自己要過的是一種怎樣的人生。
他太了解自己。他想要去更廣闊的世界,那就是去北京。只有那里才是他夢想可以出發和安放的地方。
淡淡的憂傷,在看到這一篇的時候,我似乎都能感受到那個女孩子內心無言的疼痛。
也能理解他,內心里對夢想的執著。年少的時候,為了夢想,我們總是要去付出一些,舍棄一些。
作者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
這種清醒、執著以及對人性的深刻領悟和洞察,很難想象他是一個82年的大男孩。
4、“每個人都是奇跡”
看完書,特意百度了一下他。看了一段他的演講視頻《我就是奇跡》。
他說,每個人都是奇跡。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意義。
你會發現,有些人天生就是吃那口飯的。
他從高中開始寫字,寫到癡迷和發狂,甚至手指寫到無法伸展開來。高中時候就拿到了全國性創新作文大賽一等獎。
他說,愛好愛好,愛著愛著就“好”了,好了之后就更愛了。越愛越好,越好越愛。
夢想是苦的嗎?不是!因為真的夢想是你喜歡的,由衷熱愛的,享受其中的。
所以夢想是甜蜜的,是幸福的。
當你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夢想,并且愿意為了它而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就會有奇跡。
他說,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是你能滿足自己,也能滿足他人。最難的事情是你是否清楚的看到自己、準確的理解自己、感受自己。
讀過《皮囊》,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