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不乘電梯走樓梯,在幾分鐘內及時完成打卡,采取的不是改變環境而是改變自己方式,認為提升了控制感能力。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控制感呢,我們說控制感到底在說什么?
控制感可以簡單認為確信自己具有解決事情的能力,遇到困難不會繞著走,而是直面應對。
按照適應環境的控制理論,我們活著必須要能適應環境,這也是心理健康五要素之一,為了實現這個適應環境目標,現實給了我們兩種方式,要么改變環境,要么改變自己。
可見,控制感不僅僅是改變外界環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屬于本能的初級的控制手段,更加高級也是次級控制是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由此得出控制感第一個含義,控制就是改變,既能改變環境,也能改變自己,能夠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要求就叫自控力。
再從控制感概念的外延分類看,控制感包括控制欲和控制力兩部分。
人是欲望動物,這點沒人否認吧,這種欲望其實就是控制欲,我們希望心想事成,人生得意,榮華富貴,這是天性,為此要通過控制環境來實現,最好動動嘴巴就全部實現,好比《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那個貪婪老太婆。
欲望無罪,非常正常,正因為人類欲望無窮,才導致市場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這是想法層面,還需要行動來實現。
實現欲望的能力叫做控制力,控制力表現為行動能力,通過大量成功活動充分樹立自信,可以應對任何挑戰。
我們把控制欲替換為抱負,控制力替換為成功,變成“成功除以抱負”這個除數關系。學過心理學的朋友一眼就看出,這正是詹姆斯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負。
如果把控制感等同于自尊,一個人欲望抱負強大不要緊,只要匹配行動成功率高就可以,這是高自尊高控制力,反之抱負低成功率低也匹配,依然是高自尊高控制力,是自知之明。
怕就怕,抱負大,成功低,欲望強,行動差,分子很小分母很大,得出的自尊或者控制感就非常低,這叫做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因此,控制感第二層含義就是平衡,是控制欲和控制力的平衡,是想法和行動的雙因素函數。
如果把自尊公式分子分母倒換一下,就是控制感的另一個表現,叫做煩惱,許又新教授給出煩惱公式:
煩惱=欲望/滿足欲望的行動,類似于煩惱=抱負/成功。
這里關鍵是接受欲望存在,同時要通過行動實現它,所謂“選擇沒有對錯,用行動讓選擇變得正確”。
小結,自控感可以認為是改變能力,能改變環境更能改變自己,同時控制感又是平衡能力,平衡控制欲和控制力,最好是想的多做的更多,這就是高自尊、低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