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蘇州線下交流會《上篇》

我和線下朋友在一起合影

喜歡蘇州是因為讀二三年級的時候,教我音樂的一位老師唱的那首《姑蘇城里好風光》的歌曲,“姑蘇城里好風光,清清的流水繞畫廊……”

這首歌是電影《梅花巾》的插曲,曲調中帶份憂傷,但我還是喜歡那句:“清清的流水繞畫廊。”稍大點,常聽大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過了南京,揚州,直奔蘇州,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蘇州這座園林城市,城內是園林,城外是寺廟、水鄉,到處都是名勝古跡。我一直想體驗一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的意境。

多少次夢中搖起烏蓬船,聽蘇州評彈,小船兒穿過石拱橋,在橋洞里可以看月亮。春天桃紅柳綠,夏天荷花滿堂;秋天丹桂飄香,冬天雪映梅花;太湖里的水連著長江。從古至今是很多文人墨客聚居,游覽的好地方。

這次我們選擇這詩意的江南水鄉蘇州,舉行《齊帆齊蘇州線下交流會》,不盡是因為它的美麗,重要的是有我們心中敬仰的老師――蔣坤元。大家都想拜訪這位如佛、低調、樸素、勵志的企業家老師。當初齊齊老師與我們都說好了,大家來蘇州聚會實行AA制,我也曾私聊過蔣老師,說我們這次來蘇州,不能讓他花錢,我們大家實行AA制,蔣老師說:“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來了有好酒,我定盡地主之意、我愿意,別再提這事啊。”蔣老師是言出必行之人,我們也不客氣,隨了蔣老師之愿。但我們都有這份感恩之心,在以后的歲月中,以不同形式回報這份情誼!

也許會有人說我們,蔣老師是個有錢人,我們才捧他,但是我可以代表大家的心聲,因為蔣老師是作家,我們都是愛文字的人,才敬仰,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蔣老師也曾提到想見齊齊和我們,大家一起交流寫作經驗。

我沾治蔣老師的福氣


如果蔣老師和我們一樣是工薪階層,我們也是這樣敬他,正如我們尊敬從河北山里來的李老師一樣,一位60出生的從事教山里娃的老師,曾被媒體報道:“牽著小毛驢的教書匠。”我們大家從心底敬仰,這位為山區教育事業而奉獻的李老師。

李老師是受齊齊之邀請,第一次來蘇州,他猶豫了幾天,但同事們得知這個消息時,每個人都支持他,而李老師一直在期盼中,人還沒走出大山,已為蘇州行,寫了八篇文章,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2018年4月6日,我真的要南下了。臨走的前一天,大兒子和孫孫回家來送我啟程。兒子看我穿的衣裳不行,翻箱倒柜找合適的,翻騰得亂糟糟,他母親啥時回家不知道會怎樣埋怨。都把我這趟蘇州之旅看得特別重要。

從他樸實無華的文字里,讓人心中有份酸痛,“真的要南下”承載著李老師激動的心情。當了幾十年的老師,為了來蘇州和我們相聚,翻箱倒柜競然找不到一套像樣的衣裳。當我們大家向他敬酒時,敬他為教山區的孩子而付心血的時候,李老師眼里含滿了淚花,我們在場的各位文友,都感動了。

席間蘇州書法家譚良根先生,還贈送李老師一幅字。

左邊是李老師右邊是譚老師

因為齊齊,我們才知道李老師的。我也是齊齊的二期學員,因為她我才走進了簡書,了解了自媒體,認識了全國各地的文學愛好者,還有很多80后90后青年寫作者,這次是我和齊齊第二次見面了,再加上家鄉人的原因,更親切了,這次不盡見到了她,還有她女兒,12歲的小姑娘曾多篇文章發表在公眾號上,將來孩子的文筆定勝過她的媽媽。

另外還見到了齊齊的二妹齊梅齊,我曾經寫過她的作品,生活中的她比照片還清秀,讓人感覺她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美。其實生活中的她就是個美食達人,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齊梅齊和蔣老師

這次機會我又認識了三位家鄉美女,第一位是一格,我第一眼見到她,就對她說長得很像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老師。她是一個會寫作、插畫、設計、攝影的全才女孩。是安慶宿松人,與我舅舅、姨娘家不遠,以后有機會定請一格幫我拍一套寫真集。

一格去年下半年辭職,做自由職業,主要是給一些省市電視臺,做些插畫圖片、分鏡圖,寫作也只是愛好,有編輯找她出書,簽約給本,開課。

齊齊和一格

第二位是一河漪沫美女,在合肥一家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一位非常親和的女孩,我們倆都愛唱黃梅戲,她在省城合肥安微大劇院,和名家馬蘭、韓再芬合過影,并且她的母親也與名家何云合影過。

這次我們倆唱黃梅戲各得到了書法家譚良根老師贈送的筆墨。

我們倆只想把家鄉黃梅戲發揚光大,傳播到全國各地文友們心中,因為我們是安徽人,我們的根在生養自己的家鄉。

一沫和譚老師

譚老師和我

第三位是王筱玲,一位知性的美女,和齊梅齊同住舒城縣,她是做公益事業,搞扶貧工作,我也曾看過她寫的文章,細膩、真誠。

我和王筱玲

還有位安徽90后寫作者劉靜,我第一次認識她,是在齊齊簡書作者群里,有次我分享家鄉文友潘老師的文章到群里,她是被潘老師的文章吸引,加了我微信,和我聊了些話題,讓我推薦潘老師的名片于她,后來我又推薦她進了紅羅山書院群,后來才知道她是齊齊的一期學員。

在我們寫作群里是一位年齡最小的90后,和我女兒年齡相仿,有次戲稱我為“干媽”,我笑稱自己艷福不淺。

她是安徽宣城的一名刑警,我們稱她是警花。她常在寫作群里分享寫作經驗,現在業余時間,主要看書,在頭條寫書評。她的文字從得過當地征文一等獎,她因為業余寫作,得到了一個職務地提升,從辦案民警升級到刑警,做辦公室宣傳。這都是文字帶來的改變。

劉靜

寫了安徽的女孩,我再來寫寫蘇州本地的寫作者。

? ? ? ? ? ? ? 未完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