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4
今天開始上班,明天帶新生軍訓,開學事實兵荒馬亂,閱讀開始有點沉不住氣,加上《靜悄悄的革命》已經讀完,在《哲學的邀請》和其它未盡的圖書之間徘徊。今天整理郝老師之前寫的專欄和每周觀察,把關于閱讀的文章整理在一起,重新回顧,又是對自己閱讀的一次警醒。
我把這一類的關于閱讀的文章歸為教師學習篇,主旨其實是用閱讀來擊敗虛無,在新網師的閱讀,尤其如此。
在加入新網師之前,閱讀雖然是我的愛好,但我在入職兩年中,很長一段時間身陷繁的雜務,而逐漸將閱讀擱置,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我突然失去了閱讀的動力——除了僅僅是喜歡之外,我究竟為什么閱讀?我閱讀的追求是什么?
這可能恰恰應驗了郝老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的動力源于什么》中所說的,閱讀和其它一切事情一樣,如果無法呼應內心的需要,“如果沒有成為個體自覺地追求,那么,就很難真正長期沉浸其中,也很難有大的收獲。”我的浮躁和不沉浸,自然就會導向一無所獲。但是回到這個很多新網師學員會問的問題:啃讀經典也好,深度學習也好,我為什么要這樣折騰自己?
一、西西弗斯的隱喻
西西弗斯的神話故事想必眾所周知,西西弗斯因為觸犯了天神,被懲罰推巨石上山,而每到山頂巨石就會滾下山去,因此他必須從頭來過,永無止境地重復這件事,讓自己的在工作上的勞作中消磨生命。在當代,西西弗斯成了一種虛無的隱喻——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像西西弗斯一樣,從事某種永無休止的勞作。如果占劇著我們絕大多數生命的工作無法帶來意義感和價值,那和推石上山,墜而復推又有什么區別呢?借由存在主義的觀點,人本質上是無家可歸的,人生也許本身也是虛無荒誕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作為個體是被動的奴隸。對此我贊同郝老師的觀點:“虛無是人生的歸宿,抗爭是個體的自由。”而這種抗爭,就是賦予意義的過程,就是使生命偉大而永恒的過程。對于我們來說,學習就是一種這樣的抗爭。
二、從閱讀中尋求意義
新網師提倡的是啃讀和深度學習,在閱讀中尋求和建構意義,為什么如此?當人對于所做的事處于蒙昧中時,所憑借的多半是本性、直覺和經驗,由于這樣的憑借因人而異,因事而遷,所以總是陷入到不可捉摸的“神秘”中。過去人們傾向于認為,在所有的學科、領域中,沒有比教育看上去更“主觀”、更“神秘”的,因為教育面向無數個性不一、經驗各異的個體,然而這也恰恰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如何在教育上獲得成效?我能“復制”他人的成功嗎?基于這種思考,很多人選擇了閱讀,但這部分人中絕大多數擁抱的是教育領域的成功學書籍,比如某某手冊,某某兵法,可是照貓畫虎,徒添失敗。新網師之所以提倡啃讀經典,就是因為經典是普遍教育規律、乃至人類認知共性的高度凝練,從經典中按圖索驥,我們會觸及紛繁復雜的教育表象后的本質,即無論何時,何人,何地,那種穩定不變的內核,但是沒有經歷啃讀的難度和挑戰,無法撥開認知的迷霧,也就無法觸及根本。而在啃讀時,閱讀者必然要先后進行三種對話:與書本的對話、與教育教學的對話,和自我生命的對話,在這三層對話中,意義感逐漸呼之欲出,借由這種視角再去觀察自己的教育工作,就會逐漸跳脫出任憑直覺和經驗主宰的蒙昧,而獲得了自我選擇權。而這種啃讀、對話、跳脫,無不帶來不適、沖擊乃至痛苦。
“要理解、接納西西弗斯式的枯燥、重負、磨難和失敗,這是人生內在的必然性,但超越西西弗斯般的命運是人的自由、責任和使命。而且,也只有在磨難困苦中淬煉,才能覓得意義。”比起永無休止地重復,在閱讀中建構自己的意義,淬煉自己的心智和認知結構,才是我所向往的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