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產品階段,用研的不同切入點總結

? ? ? ? 好久沒有更新我的簡書了,最近手頭事情比較多,今天要分享的是最近工作上的一些感悟以及經驗教訓,全部是個人碼字,如果大家覺得有價值,那很開心,說明我自己總結的一些方法論可以引發你的思考,如果覺得內容比較多可以直接置后看最后的全文總結!本文重點是介紹在以業務驅動為主、產品并不太成熟階段,用研切入應該如何著手!

背景交代:

? ? ? ? 最近公司要做成一個融合版APP上線(之前各個產品線是以獨立的APP存在),部門領導要負責融合版APP的統一規范并要逐步將自己的團隊介入到各個產品線之中,相當于跨事業線跨部門合作。領導先派出用研團隊試探性給各個事業線做支撐配合,從產品介入后再漸漸將交互、設計滲透進各個產品線。其中我就是那個被領導派出到一條產品線做試探性合作的人。過程曲曲折折,其中的經歷讓我漸漸意識到,真正能及別人所需、以及在前期的雙方充分溝通后再去做事,是工作中多么重要的環節,利人也利己,這也是我切身的感悟與成長教訓。

整個事件過程:

? ? ? ?雙方領導經過簡單溝通后,達成初步合作共識,讓我去支撐其中一個產品線,所以我得到的最終指令是要出一份產品體驗報告。領導表示對方產品線負責人對產品后期規劃還沒有想法,所以先做一份產品體驗為主的報告,后期在針對報告作進一步溝通,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

? ? ? ?產品體驗報告初版完成后,我與對方產品經理溝通后發現,她對于報告中的產品體驗問題并不是很care,在經過深度交流后發現,之所以產品后期沒有規劃,是因為前期上線的產品第一版完全是按照業務要求來的,與第三方合作,直接在第三方產品的系統上搭建的,所以產品經理對自己的產品形態也沒有具體的想法,她表示自己的產品與市場上很多產品模式都不同,目前業務在擴張階段,還是以業務為主,產品本身還不成熟,連用戶對于產品的訴求也不清楚,所以目前沒有產品二期規劃。

? ? ? ? 在這種情況下用研的工作如果僅僅聚焦在產品體驗評估,可用性測試、產品滿意度等角度上,那么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對方產品經理的痛點,因為基本的用戶需求、產品發展方向以及下一步該如何做都還沒有明確的方向。

? ? ? ? 幸得老司機點明我:“產品不同的發展階段,受限于當前的業務模式,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就像一個人很餓,你給他個饅頭他就挺高興,你非要做滿漢全席,沒等你做好他就餓死了。所以業務發展、產品規劃階段不同,用研支撐方向當然也會有差別。”那么這也意味著我的研究分析計劃以及研究方案要重新梳理,那具體應該從哪幾個角度著手呢?下面我會作具體講解。

在以業務驅動為主、產品并不太成熟階段,用研需要做的是:

1、用戶需求:對目標用戶的使用場景、訴求進行調研分析;


2、產品形態:應該做成什么樣的產品,產品目標、產品定位以及產品要做哪些功能來滿足用戶需求;


3、產品運營與推廣:如何增加流量來源,以及現有用戶留存以及活躍情況等。


其中1和2是最重要的點,2前提是1,根據各點研究方向作了細致的研究計劃與方案,具體如下:

第一:用戶需求

? ? ? ? 要了解目標用戶真實需求、痛點以及目標用戶使用行為以及態度等。可以細分用戶,了解用戶在什么場景下使用此產品,以及在使用此類產品時的感受、自身態度、以及對產品的評價等。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包括調研問卷,線下與用戶接觸,利用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等,并最終能推動產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研發,并為設計、運營等提供策略支持。

? ? ? ? 對于目標用戶需要了解他們的一些訴求與痛點,舉例:產品類型是家電上門服務,要挖掘用戶的痛點是什么,可以這樣著手研究,使用線上產品的用戶與線下通過實體店的用戶有什么不同?線下用戶的痛點有哪些?那么經過調研發現相比線上,線下用戶痛點主要在于售后服務(質保說明以及服務承諾)、價格、時間效率(維修人員響應時長)、服務質量、正規渠道配件以及對應價格等。通過這些用戶訴求,可以在與線下差異中探索新方向,對產品研發提供輔助作用。

第二:產品形態

? ? ? ? 在確定產品形態前,需要了解目前大環境下的細分市場、發展趨勢、此類業務的企業規模以及各自的商業模式分析等 。簡單說就是行業研究+競品研究(重在商業模式的探索)+自身資源研究。

? ? ? ? 在做市場分析時,可以找行業資料,快速學習、了解,相當于獲取+提煉+轉化的過程,切記成為資料搬運工,左抄一點右抄一點,照搬別人的結論,甚至對別人的結論全盤接受。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求知、好奇心,多問自己一些為什么,并對行業資料進行加工與驗證,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里舉出一個反例教案:

? ? ? ?在寫報告時對O2O上門服務市場現狀進行分析時,搜集行業資料并進行參考寫了如下一頁:


? ? ? 那么怎么定義市場爆發期、寒冬期、理性拓展期?往往主觀定義容易被別人挑戰,需要進行一些行業數據驗證才能更容易說服別人。你可以自己去搜,歸納整理行業報告的結論,但這并不代表你就大功告成了。你需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這個概念的定義對嗎?怎么去驗證說明?“企業數量增加,隨之紛紛倒閉,”那么就可以以企業數量、資本投入等角度去查相關行業數據,去搜集一下不同年份的企業數量,都哪些企業倒閉了,什么時間倒閉的,倒閉的企業之前都是做什么業務的,各自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這些企業為什么支撐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了解了這些你就知道教訓是什么了,我們就不能去踩坑,可能你也會從中挖掘到不同于其他企業模式的比較創新的模式。

所以上面那張市場現狀分析結合搜集的數據(需要標明數據來源)作如下更改:

O2O上門服務市場發展現狀

? ? ? ? 這僅是市場分析的一部分,還需要了解目前行業中的主流產品的商業模式(競品的選擇不要限于模式是否完全相同,另外可以選擇綜合類或者是垂直類產品,只要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有可能被替代的產品都可算作是競品


O2O家電上門服務競品對標

第三步:產品運營與推廣

? ? ? ?在運營上可以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進行有效的精準營銷。目前產品推廣形式: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賬號做線下門店會員推廣,流量渠道比較單一,雖有自己的APP以及WAP,但這兩個平臺并沒有做對外推廣,且兩個平臺沒有做數據埋點,無法獲取后臺用戶行為數據做分析,但唯一可以了解的是微信后臺的一些數據指標以及業務才有權限的訂單銷售數據(有權限,外部門很難看到此部分數據)。

? ? ? ? 要做微信后臺數據分析,只能找對接產品經理開通微信后臺權限。這里就牽扯到跨事業線跨部門溝通問題,畢竟產品數據在對方那里,所以前期需要明確數據分析目的是什么。

那么在要數據之前需要考慮到:

第一種情況是因為涉及到數據機密,如果對方不愿意給你數據怎么辦(尤其涉及到訂單銷售這樣的核心數據),你是否有備選方案plan B;

第二是你要明確,向對方要數據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第三是你要了這個數據做分析,對別人來說有什么好處,可以對他們有什么幫助。

所以綜合以上考慮總結我的研究思路就是:

1.要考慮目前流量來源以及流量渠道質量問題:

(1)流量來源:目前只有線下會員引流,而且通過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形式,這個渠道流量在整體流量占比是多少,那么需要的指標就是(微信目前關注人數以及整個產品使用人數),如果這個渠道流量占比不多,就需要拓展新渠道,做線上引流,找線上平臺增加入口;用戶關注來源參數可以利用來源數據進行有效的轉粉營銷。

(2)渠道流量質量問題:線下地推只推廣微信公眾賬號,那么當時地推用戶礙于各種因素關注了這個公眾號,之后取關人數是不是也很多。

2.用戶留存以及活躍情況:

考慮新用戶轉化情況,經常會做轉化漏斗分析,比如下圖:可以了解近期新增用戶數以及后續操作情況。


新用戶轉化漏斗分析


3.活動分析:

要了解微信公眾賬號中推送的活動或者圖文消息,哪種效果更好?可以將不同活動期間數據與日常數據做對比分析,分析維度可以包括:

(1)活動曝光量、互動情況,包括活動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分享、轉發等等;

(2)活動轉化情況:用戶購買轉化,與平日以及其他活動做對比,了解用戶比較關注什么類型活動。

(3)圖文形式:包括兩點(判斷文章質量、粉絲互動效果),就是分析用戶更喜歡哪種文章內容類型,主要看圖文閱讀數等指標;互動情況就是看點贊、評論、轉發數。

通過微信公眾號后臺數據發現:

一是推送的圖文消息中,有低價商品的活動查看次數越多,還有就是那種不需要花錢自己就能解決的常識性文章比較受歡迎,比如在家中如何自己清洗空調?這一類消息推送基本得不到用戶的訂單轉化,但卻也是活躍用戶的一種方式,引導他繼續留存下來,增加用戶粘性。

二是每次推送完消息之后微信服務號都會大量掉粉(用戶取消關注),與日常不推送相比,明顯有較大的數據波動。因為這種企業版服務號推送的消息是在微信首頁對話框中,如下圖:微信首頁黑色框線部分。


微信企業服務號消息提示


? ? ? ? 服務號的消息提示在首頁展現比較直觀,用戶只要打開微信就能看到,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相當于提醒用戶你關注過這個服務號,用戶很可能因為這個提醒就取消關注,與之不同的是微信訂閱號,它的消息提醒隱藏在訂閱號中,只有當你想要去看的時候,才會點擊進入訂閱號查看你所關注的內容。

? ? ? ? 所以運營企業服務號時,推送消息次數除后臺默認限制之外,還需要研究優化最佳推送時間,以及隔多久推送一次效果比較好。

? ? ? ?最后,將整個項目中以上涉及到的所有內容進行高度總結,相當于給業務、產品指明方向,接下來要怎么做。

全文的內容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在沒有明確需求之前先不要盲目去做,必須雙方充分溝通并明確目的和具體需求后再著手,針對于對方所提出的需求進行拆分,制定研究計劃,參與研究,并根據研究方案推動執行,最終將其落地。


2.在跨部門甚至跨事業線合作時,在向對方提出需求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明確自己的目的,如果plan A不可行,那么要在前期考慮好應對的plan B ,這樣做不僅更高效,而且更容易實現;另外合作在雙方互贏的情況下更容易達成共識,比如在向他人要資源時候,考慮是否可以實現資源互換,或者能想出一個可以事半功倍的方法。


3.產品不同的發展階段,受限于當前的業務模式,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產品目標,所以用研的切入點以及研究方向也會不同:

(1)在業務探索、產品形態并不成熟階段,用研需要指明方向,做一些宏觀上的分析,從用戶需求調研、產品方向探索、產品運營與推廣等角度著手。包括行業研究+競品研究+自身資源研究等,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中,可以使用一些模型,比如SWOT模型,挖掘出新的創新發展方向。

(2)產品在相對比較成熟并在不斷優化迭代過程中,用研就需要結合產品目標以及業務現狀,進行產品的原型測試、產品評估以及持續的體驗跟蹤分析,會用到可用性測試、用戶滿意度調研等方法,在電商或者互聯網公司,則更偏向基于產品目標選取相應的數據指標,通過后臺用戶行為數據對產品流程以及具體功能進行優化分析。

? ? ? ?總之,平日的階段性工作總結可以讓自己重新回顧整個過程中需要學習的經驗與教訓,在未來工作中避免去踩坑,找尋可以改進的方式方法,并總結出一套適合于自己的方法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