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寫“我讀金剛經之”系列感悟的過程中,一再問自己,發心何在?多番思量下來,有三點可陳述:
1、《金剛經》歷時千余年盛極不衰,其內涵之神奇,遠已經是超越了宗教領域的大智慧了。經文的思想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此觀點是懷師所述,閱讀后大為嘆服)故不讀此經就不能了解先賢前輩的奇文妙語。
2、《金剛經》自東晉傳入我國,至唐時已經為各個層次所熟悉知曉,上至皇族貴胄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可以從中撰取靈感,汲取養分,滋養著亂世中一輩輩祖先。故不讀此經不能對前人圣賢以最大的敬仰。
3、“道德經”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讓一些道理變得玄乎莫明,佛經也是如此。我覺得不必看作空中閣樓般的不可及,西方哲學的大發展就是思辨方法的運用,古時候佛門內部的思辨更是蔚然成風,我們不能因為六祖惠能的“頓悟”而忘記了神秀的“漸修”之功。“頓悟”雖神奇終究太玄,不是常人所走之路,所以,作為一個普通凡人,在讀經中一點感悟和思考都是點綴出佛法的奇妙。
今天,我的一個朋友在問我,你讀“佛經”好像很久了,你信佛教嗎?我笑著回答說,佛法雖外來宗法,但傳承千年,早就融入我們的儒家、道家甚至融入我們的血肉中了,你沒發現嗎?
是啊,在不經意間,其實最高深玄奧的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看上去那么平凡,如同《金剛經》開頭那一段,“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吃飯的時間到了,穿好衣服,出門乞食,回來后吃好飯,腳上有泥巴啥的,趕緊洗腳,鋪好坐席準備打坐。一個個動作,一件件事情,平常到根本看不出佛陀有任何神奇之處。
這就是我們即感到毫無出奇卻又一直追尋的“平常心”。佛原來與我們一樣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在最平凡中建立起一個非凡的佛的境界。
平常心
說到“平常心”,先從“平常心是道”的典故說起。此案為南泉接化趙州時的對話。
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如此又引出趙州耳熟能詳的名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禪林中,‘平常心是道’是習慣用語。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具有之根本心,見于平常之喝茶、吃飯、搬柴、運水處,皆與道為一體。
如此,我們看到《金剛經》中世尊的一系列平常之極的舉動,詮釋了道的真意。為后面的“降服其心”做好了鋪墊,試想,若沒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萬事萬物,又如何在萬事萬物前“無所住” 呢?
那么我們所理解的平常心又有哪些呢?
從字面的理解,平常心無非是對平時發生的事情做到坦然面對,不大驚小怪。
稍嫌冷淡,認為不關我事不關你事是平常心。
對社會上好壞事情都以一句“平常來兮”的避之,自詡為平常心境界。
眼界大了,境界高了,經歷的很多,眼前的這些事都不是事。
波瀾不驚,心如止水,見怪不怪,無動于衷。
諸謗加身不放心上,諸怨涌來謂之平常。等等。
以上各種仿佛都和平常心有些關系,卻又感覺少了什么?
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世人能不俗氣是一個境界,但能對眾生有情的話就是菩薩情懷了。所以說,我們所說的平常心或許需要加一個“多情”才是和大賢們說的平常心接近了。但若有情,如何有做到平常心呢?
可是有些事情又該如何看待呢?
案例1、據“新京報訊”近日,有一名叫“卓瑪”的姑娘代表一個群體募捐510萬從屠宰場買下6387頭羊放生到色達草原,引發網民熱議。有人贊功德無量愛護眾生,有人說盲目放生破壞生態。你怎么看?
案例2、
每年的9月10日,敏感而溫情的日子“教師節”,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邊老師為收到各種各樣的小禮物發愁,這么多的花花草草代表著拳拳赤子之心,該如何處理?一邊家長也為送啥小禮物能夠聊表感恩之情?其中糾結估計每個家長和老師都經歷過……
案例3、
朋友小聚,按照傳統禮節,飯桌上杯觥交錯,相談甚歡,酒過三巡,氣氛熱烈,然后…..
如此開頭的場景,估計各位不用看下去也估摸著能猜到幾個結果。
國人飲酒,如同下棋,既是雅事又是較量,期間斗智斗勇,插諢打科,機智百出不勝枚舉,量不過皆大歡喜,一旦過量,其中滋味各有千秋了。
三個案例三種執著,執著與功德、感情、友誼。作為一介凡夫,本對一些現象無可厚非,孰是孰非站的立場不同答案也完全相左,而對于執著對健康、家庭、財富、名利和地位等等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正向目標,但如飲酒,小酌怡情,過則傷身害命。內心的平常心失衡,攀援心過度會引起“貪嗔癡”三毒,煩惱也因此滋生。
佛法中對此類外境的刺激的描述特別的多,莫說佛陀開悟時受誘惑者魔羅攻擊,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種種誘惑和憤怒,在物質生活如此豐富多彩的環境中,沒有一顆平常心來維持真的會迷失在外界世界。
《金剛經》中的心無所住,希望能破除外界執著,不時的觀照本心,杜絕世間種種虛妄。同樣,執著不僅是外界的誘惑,更是厲害的是對內心的影響。古時有一位名叫“法達”的僧人,刻苦用功,專研“法華經”十余載,卻不能勘破佛理,六祖作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來指點他。
如今,且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頓悟之理。但一個“平常心”的修行仿佛更適合凡俗漸修理念。“懷師”曾說,世間法更難。維摩詰雖沒有出家但不著三界常修梵行,并演示平常發生的病苦之相,以致佛的小乘佛法眾弟子感覺慚愧不敢面對他。可見“平常”實在“不平凡”。
一行禪師的《一心走路》則以“正念”來平和內心,倡導真正的和平,其修行的方法是通過“平靜地走路”邁出平靜和幸福。而平常心就是用來觀照“無常觀”的方法。佛法一理相通,在修行的路上主要分出“有”、“空”不同的路,“萬物唯識,萬法唯心”,但最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的一樣的。面對的眾多的法,如何來選擇?
《傳燈錄》中記載江西大寂道一禪師曾對大眾說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
言下之意,在修行的途中,平常心是體悟的關鍵。但也不必執著,適合就好。
生活中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平常心呢?
所述眾多,那作為我們應該擁有怎么樣的平常心才是紕漏最少。
愛因斯坦曾寫到:“人是這整個我們所稱的宇宙的一部分,受時空限制的一部分……我們的任務應是擴大同情心,去擁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把自己從這個牢籠中解放出來.”
有了愛心的平常心是否就是我們需要擁有的呢?我覺得是!
佛教中“菩提薩埵”本身就是有情的覺者之意,做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南泉大師行菩薩道,為我們指點出一條“平常心是道”,不再讓佛法只在靈山。而是融于血肉。靈山遠不遠我不知道,向內求的過程中還無法看到,但行平常之事抱平常之心卻是可以身體力行的事。
如果我們真的修行到了佛法中描述的“平常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能夠想到的也只是平和、安寧和喜悅感。其他的…..待到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