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是一個最具中國文化智慧的節氣。
小滿是一個充滿傳統智慧的節氣。中國傳統文化講中庸之道,二十四節氣中很多是相對著的,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等,唯獨有小滿,沒有大滿。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物極必反,圓滿和極致并不是一種吉祥和吉利的狀態,所以小滿剛剛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菜根譚》中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無論做人做事還是道德修養,皆堪典范的曾國藩,追求的人生目標就是“小滿”,他稱之為“花未全開月未圓”。他的書房,都取名為“求缺齋”。在寫給親弟的家書中說: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小滿的修行境界,就是“一半”
我享受這種感覺,“花未全開月未圓”,就像等待,永遠都覺得是值得的,美好的,期待著最終的那一刻,即使那一刻還沒來,可心里是歡喜高興的。
世上所有的美好,其實都不是故事發生時,而是故事發生之前的事,所以我們才愿意為了一個不明白的結果會奮不顧身過的去執行,操作,你是這樣嗎?
終于明白了古人為何有飯吃七分飽、茶倒七分滿。這就是一種小滿的智慧,求的是“剛剛好”。否則便是過猶不及,弄巧成拙。在今天看來,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留給我們后人的這些做人精髓,這是他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真真切切毫無保留的為我們奉獻和輸出這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們年輕人一定要珍惜世間給我們的種種,不要去抱怨不公平,不要去埋怨不理想,有時,換個角度想想,也許那就是我們活在人間的“剛剛好”,不是嗎?
對生活不一定要爭個你高我低,勾心斗角,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心。人生如登山,工作當如杜甫所寫的那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態上則不一定要像林則徐所說的“山登絕頂我為峰”,高峰之上,旁邊就是峭壁懸崖。
還是擁有一種山腰心態好,既擺脫在山麓的壓抑卑微,又一直處于一種上升狀態,收放自如。
這就像李密庵《半半歌》最后所說: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
小滿的人生境界,是“留白”。
人生,留白才可以走的更遠。
一份最終不能牽手的感情,也是留白,得不到的,才是最美,才值得去回憶。有人說;結婚的殿堂是墳墓,最終是左手和右手,是柴米油鹽。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留白,在感情中不會留白,一旦失去了神秘感,就會歸于平淡,恰到好處的分開是留白,“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是愛情留白的妙境。
現在的日子很快,如同按了快進鍵,不知不覺又是一天。沒錯,你拼搏的姿態很美,但別忘了回家卸下防備。控制住走著走著就快了的腳步,你才不會耽于行路本身。
激流勇進的刺激過后,是漸緩的水中蕩漾。什么都不做時,不要有負罪感,要意識到給自己留一點空白,對生命有多么重要。
林語堂曾說:“看到秋天的云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 川端康成曾經嘆息:“這世界太擁塞了。”
人生應該如這樣一幅畫卷:既有濃墨重彩,也有所留白。這樣,大概才是完滿。
小滿之后,是芒種。這又告訴我們:小滿之后,要持續耕種,才能不斷有小滿的收獲。小滿足矣,芒種輔之,人生才能既從容安然、不急不緩,又節節上升、氣度不凡。
人生最好的狀態,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