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分享】2017-04-13:摒棄主觀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人 Marshall B.Rosenberg。

書中給出了三條溝通法則。

一、只觀察,別評判

在我們的大腦思維模式中,觀察在先,評判在后。而且評判是對觀察的主觀加工,每個人的加工過程和結果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如果以加工過的評判作為跟別人溝通的橋梁,那么兩邊的橋梁可能根本沒搭上,有效的溝通就無從談起。

相反,每個人對于一件事的觀察結果,相比于主觀評判,相差更小,相似度更高,若以此為橋梁,可以大大增加建立有效溝通的概率。

二、只說感受,不說看法

感受,是人們內心的真實狀態,真實是可以打動人的。而看法,則是由感受經過大腦加工出來的反饋,也是一種主觀加工。那么這種加工,同樣可能只對自己成立,對于別人可能就不成立。那么用真實的狀態、真實的感受去跟他人建立溝通,更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同。

三、只請求、不命令

請求的原因,其實是一個人面對困難,希望獲得幫助的內心的訴求。那么從邏輯上講,一個人一定是先有訴求,再去尋求幫助。那么請求,可以視為我們內心的訴求,而命令,則是為了獲取幫助,大腦潛在地、主觀地選擇的一種手段。這種主觀的選擇策略,會讓身邊人感到不舒服。

分析這么多,其實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之所以書中用到暴力這個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溝通過程中,我們無意識的添加了很多主觀的成分。主觀的加工、主觀的改造,主觀的選擇,皆是如此。而且這些“暴力”,是我們潛意識做出的行動,更像是一種應激反應,真個過程短暫而快速,快到很難發現。

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不同個體之間求同,為了達成共識。而主觀的存在,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剝奪了對方的選擇權,讓他人無路可走,溝通和交流便失去應有的意義。

所以,在與家人、朋友,甚至自己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摒棄這些潛意識的主觀的介入感,從最客觀、最內心、最本質的角度出發,跟別人交流,效果應該會大大提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文適用于購買人生第一輛代步車的汽車小白們。 很多人一談到理財,就會想到要強制儲蓄,要斷舍離,要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玄女事務所閱讀 1,553評論 0 4
  • 五月六日,自樂清出北門,游于神仙居。昨夜小雨,夜臥愁,若明日雨,則出游必不順。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今早起,果晴,雖...
    許圣高閱讀 693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