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會因為種族、文化、性格、價值觀等因素產生區別,而產生這種區別的更根本原因是:認知差異。因為認知水平的不同,人們各自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例如當我們共同面對高房價這個經濟學現象時,可以有很多解釋——炒房團、丈母娘經濟、對比國際大城市房價等等,這些原因都非常具象或者是未經過嚴謹驗證的推測,它們的立足根基并不牢靠。那些擁有深度認知能力的人會借助更可靠的原理來解釋,比如供求關系、不均衡分布以及規模效應等基礎知識。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提到:解決問題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處理問題,這也是臨界知識的核心思想。不斷發現和學習臨界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你將會擁有深度的認知能力。
首先,來看一下怎樣去尋找臨界知識,成甲在書中給出了4條建議:
1.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無論是營銷、策劃、咨詢,還是金融、法律、貿易,還是其他各個領域,只要你感興趣就可以學習研究,因為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之后,都會聯系起來。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比如你可能接觸過10000小時天才定律,大多數人學習這個方法就是記住了這個結論。但你要深入研究這個知識的出處,當你發現這個結論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時,你對這個結論的適用范圍和可能的局限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這一步驟其實就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繼續來講一下10000小時天才定律,作者對培養大師的現象給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高強度訓練10000小時。但通過溯源到心理學實驗,我們會發現刻意練習也很重要。而刻意練習的重要性又可以從幾個更基本的原理解釋。比如生理學中提到,學習知識和行為之間的密切性與對應的神經鏈有關,神經鏈越強,學習掌握得越牢靠,而想要強化神經鏈就需要不斷的反復訓練。
4.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有時候我們在一個領域中并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找不到更底層的解釋。這時候我們要么查閱書籍資料,看看有沒有別人的研究結論可以參考;要么自己給出一個可能的合理化假設,然后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合理。
接下來,找到臨界知識之后,我們應該怎樣應用臨界知識來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呢?
答案就是:刻意練習。
《好好學習》中提到,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類問題不停地記憶。而是需要做到兩方面的重復:
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第二,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除此之外,當你在遇到某一問題不能直接聯系到臨界知識時,先找這個場景下的專業技術解釋,然后再對專業技術解釋進一步深入分析,進而聯系到臨界知識。
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兩點:
1. 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這個本質問題上進行探索,努力的過程就事倍功半。比如當你給一個品牌命名時,大多數人通常的做法可能是百度上去搜索“品牌命名”,你會搜出大量類似品牌命名十大方法的文章。如果你這樣學習,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那么高手對于這個問題的“心理表征”是什么?小馬宋曾說過,品牌命名的關鍵是降低傳播成本。如果你按照這個認識深度再進行訓練和嘗試,是不是也能自己推導出“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呢?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才能在同樣的時間里比別人成長得更快。
2. 大量地持續練習。成甲提到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每天都堅持1-3個小時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強度的思考和閱讀,才一點點地挖掘出自己看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越來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問題才能讓別人覺得深刻。所以,提升認知能力的背后,偷不得一點懶。
最后,我們要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所謂能力圈,就是由你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的好。
為什么要構建自己的“能力圈”呢?
想象一下,如果要從懸崖的這邊跳到對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不知道自己能跳多遠,你是絕對不會貿然起跳的。通常我們的重大決策都應該是在我們自己的能力圈中進行,如果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而貿然跨越,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會被非常擅長此領域的人打得一敗涂地。想想當年紅軍離開自己的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結果差點覆滅。
所以,我們要在一些領域培養自己的優勢,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就需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世界如此復雜,我們要盡可能地掌握臨界知識,綜合實踐應用,進而擁有深度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做出正確、重要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