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姿勢不要太高,孩子望不到

1

昨天和好友聊天,她無意間說起發生在她老公和五歲兒子之間的小事。

上周星期天,她老公照例和漁友們去垂釣,由于釣魚的姿勢保持得太久,回家后腰部脹痛。

第二天上班回來就直接躺在床上,兒子在客廳看電視。好友心想:以前她因一個小手術住院的時候,兒子特別懂事的說了很多窩心的話,想把這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幸福感讓老公也領會一下。

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

“立偉,爸爸生病了,很不舒服。你去安慰一下爸爸吧。”

“我要看電視。”

“電視重要還是爸爸重要呢?”

“電視。”

聽到兒子的回答,她心里很是疑惑。問我:我兒子怎么這樣了呢?

其實,我也疑惑。立偉一直是那種特別懂事的孩子。和她去買菜,我抱著小女兒,立偉都會主動幫我推車,或者牽著我兒子走路。

? ?她老公看到她在沙發上玩手機就會對立偉說:“你媽媽就知道玩手機,好懶!”

立偉也會幫媽媽辯白:“爸爸,那是媽媽好累,她是在休息。”

去商場她老公給立偉和女兒買了什么吃的,立偉也會要求爸爸給媽媽也買一個。

對于這種疑惑,我們聊了好久。直到她說;每當我對兒子說,媽媽好愛你啊。謝謝立偉這么心疼媽媽。她老公聽見就會冒出一句:你們好惡心啊!

2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兒子正帶著他妹妹在玩車。這讓我想起最近他的一些小舉動。比如我削水果,我兒子會跑過來說一句:“媽媽,小心一點哈,不要傷到自己了,不然我會心疼你的”。我在炒菜,我兒子會搭一個凳子站在我旁邊對我說:“媽媽,你小心一點,不要燙到自己了,不然我會心疼你的。”我拖地,我兒子依舊會跟在我身邊對我說:“媽媽,你小心一點,不要摔跤哈,不然我會心疼你的”······

近段時間,只要我做一些他覺得有危險的時候,就會好心的來到我身邊提醒我小心一點。對于他這種舉動,我也沒有多想,單純的覺得孩子成長很快。

3

小區有一個媽媽,我對她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她踏著高跟鞋從我身邊走過,我都會多看幾眼跟在她后面的她的兒子。

追溯起對她的印象,是她對我兒子說了一句沒教養。想必每一個媽媽都會排斥這樣評價孩子的話。

記得那天我和玩得來的幾位媽媽在小區相遇,一群熊孩子就跑去玩石頭。玩著玩著就有一個陌生的孩子在哭鬧。在我們的意識里,這個年紀的孩子,磕磕碰碰是很尋常的事。也都沒有放心上。直到一句“這群孩子怎么這么沒教養。”撞進我的耳朵,我才意識到,事情好像有點嚴重。

當我們趕到現場的時候,那群熊孩子往綠化叢里扔石頭扔得很開心,就她家的孩子被她死死的拽在手里。我們恍然大悟,她孩子想去玩,她嫌臟,就把責任推給這群熊孩子。她憤怒表達的意思大概就是這群熊孩子帶壞了她家的紳士。

自此以后,我就對她有特別的印象,比如門口超市買東西,遇到她拿包裹,“我說三個就三個。快點去找。絕對三個。”或者是看到她逛街回來,她的乖兒子纏著要她抱“誰叫你要買這么多東西,給你拿了東西我就抱不了你。要不你就把東西扔了。”說著說著就把她兒子手里的玩具扔一地。然后就是她繼續在前面走路一陣風,她兒子在后面哭著追。

每次看到他兒子畏畏縮縮的躲在她身后,我心里總是感慨萬千。

4

還有一位媽媽,在我還沒怎么去專研兒童心理學的時候,我很是羨慕她的孩子。認識她的時候,我兒子一歲半,她兒子一歲八個月。每次她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只要說一句“不許哭,1,2,3 。”她孩子立馬不哭了。而我家的熊孩子,要哭肯定少不了一分鐘。那時候挺著大肚子,帶著他玩,簡直是煎熬。

但是到了現在,她兒子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會在地上打滾,哭聲驚天動地。

5

蒙臺梭利說:在兒童教育中,成年人要扮演一個旁觀者、協助者,而不是教導者的角色。用我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就是在教育我們的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和身高都要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不能因為覺得煽情而不對孩子講“我愛你”“我心疼你”;也不能用二十幾歲的思維去代替孩子思維。

我和孩子說話,習慣先蹲下,或者是看著他的眼睛。會仔細去聆聽孩子的需要然后表達自己的想法,會給他解釋為什么不允許他這樣做的原因。比起擔心孩子受傷,更在乎他學會保護自己。

修正自己的姿態,放低自己的智商。只有理解孩子思維,才能明白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解力代替孩子的理解方式。

做父母的我們,別把自己的姿勢擺得太高,讓孩子望不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