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雜詩
南北朝-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現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江漢
唐-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該詩描寫了詩人漂泊在江漢一帶的所見所感,以及自己并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集中地表現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全詩雖委婉含蓄地表意,但十分感人。
齊安郡中偶題·其一
唐-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詩人在秋風乍起的季節、日已偏西的時光,把偶然進入視線的溪橋上、柳岸邊、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藝術剪裁和點染,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蘊結的畫圖。在作者的妙筆下,畫意與詩情是完美地融為一體的。
登河北城樓作
唐-王維
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
落日悵望
唐-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此詩為游子懷鄉之作。詩人抓住了秋天日落這一剎那的景物特點,寫出了自己微妙復雜的思想活動。先“悵望”云去鳥飛之景,觸動鄉愁旅恨;再“悵望”夕陽余暉之景,加重鄉愁,進而觸發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這首詩有景有情,景與情高度統一,融合為一體。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唐-劉長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全詞寫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飛鳥、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無不瀉染襯托著作者的情思,全詞有著濃重的悵惘悲恨的感情色彩。詞中特別用了一些排疊、相對的詞句,如“遠近”、“東西”、“千里萬里”、“前溪后溪”,都加濃了這種送別遠隔的凄婉悱惻之情。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丶业暮⒆訖M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初秋行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
聽來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
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情趣。
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
宋-賀鑄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
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這首詞沒有采用夸張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個字,便將別離的愁緒傾訴得相當充分,很有感染力。透過悲切凄清的愁緒,可以感受到送別人與遠行者之間深摯的感情。
好事近·夕景
宋-廖世美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凝碧。
樓上誰家紅袖,靠闌干無力。
鴛鴦相對浴紅衣。短棹弄長笛。
驚起一雙飛去,聽波聲拍拍。
這是一首艷詞。詞中出現兩人,一為憑欄女子,一為舟中弄笛人。不圖吹簫引鳳,卻驚鴛鴦飛去。不言他鳥,單言鴛鴦,其微旨可見。
送人歸京師
宋-陳與義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作者先是描寫了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讓人真切的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故鄉之思,然后又通過日落時分山村中那幽夢不斷的場景的描寫,暗示詩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擾。既然只是因為思念故土,而惆悵失意,當然要解除這一煩惱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鄉。但擺在詩人面前的現實是: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詩人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送友歸京,觸景生情,心生憂國之愁。
出居庸關
清-朱彝尊
居庸關上子規啼,飲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飛千嶂外,榆林只隔數峰西。
從山青水綠的南國,來游落日蒼茫的北塞,淡談的鄉思交匯著放眼關山的無限驚奇,化成了這首“清麗高秀”的寫景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