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雖然馬上要大二了,暫且還算是大一的吧,嘻嘻)。中學的語文老師一直在使用簡書寫文章,我也不時會看。這兩天寫了一篇文章叫《活成最好的自己》里面提到了我,為此老師特意與我微信聯系問我是否有不滿意之處。文中不乏有渲染的部分,但也還是基于我初一到大學六年的變化,短短幾百字讓我一下看清自己。(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推薦你們看看我提到的那篇文章《活成最好的自己》,并關注我的老師“沐兒”,蟹蟹~)
一直是老師的課代表,在老師的推薦下,從今天開始寫下我的第一篇文章。我手寫我心,就來寫寫當下的一些感受吧。
上大學一年不到,發現了一個讓人十分糾結的事情——周末該不該回家?(我是個北京的孩子,又在北京上學)細數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認真周五回家、周日返校的次數兩只手足夠用了。開學教育大會的時候,輔導員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大學不要上成高中,一到周末就回家,除了玩兒還能干什么?周末這大好的時光不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實在荒度。我就算是聽從了輔導員的建議吧,周末多半是在留在學校的(其實是參加了太多活動實在沒有時間)。
就在今天,因為辯論賽等一些其它活動,我再一次決定周末不回家了。中午我給媽媽打了電話告訴她這個消息。媽媽因為工作原因正在出差,本來因為我周五要回家所以打算周五乘飛機趕回北京,但聽到這個消息后,想了想,說:“那好吧,我就不回去了。”這句話自從我上大學以來不是第一次聽到了,今天再一次提起,卻覺得格外難過。
今年的我不到20歲,小學二年級開始我就寄宿在學校,也許我的生活能力比很多人要強大得多,但我與媽媽在一起度過的時光卻比大多數人少得可憐。如今我每一次打電話告訴她我周末不回家了,我就要對自己自責一番。媽媽是一個堅強的角色,但我經常能在電話里聽到她跟我撒嬌耍賴抱怨我周末不回家陪她,卻又不斷鼓勵我多參與活動、多鍛煉自己的自我安慰。(此處有張悲傷臉)
總有人跟我說,以后工作了陪媽媽的時間會更少,而我又何嘗不知?今天我所做出的選擇、我所付出的努力,又何嘗不是為了將來成為一個可以自立的人,不再需要媽媽操心與勞累??
從來沒想過我會從這么早就不能常常陪伴在媽媽身邊,想到那些異地求學甚至異國求學的同學,覺得自己十足幸運。現在想想報志愿的時候,選擇外地的大學,其實下了極大決心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父母。所以現在更能理解為什么媽媽會那么粘著孩子,能時時看到的日子實在不多,連二十載都不能保證!
今天我在這里自我糾結、自我矛盾一番,其實也許并不能讓我回家的次數多一些、時間長一些,就算是對媽媽的愧疚和自我的救贖吧。
讀到文章的朋友,你上學的時候多久回一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