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師生關系

今天閱讀的主要內容為“學校里師生應當相依為命”這一主題,它給我的啟發是,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何為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師生關系是“天地君親師”,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更多的強調“師道尊嚴”。

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倡導建立的新型師生關系為:“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職員和學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師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漸漸的發生相親相愛的關系。”“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由此,我讀出了亦師亦友,讀出了教學相長,讀出了榜樣示范。

一、 亦師亦友

教師與學生的本質關系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但除此之外還有其它關系,比如朋友關系。教師對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學生的老師,這無可厚非,但也完全可以成為學生的朋友,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不必非此即彼。其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也是如此。老師教育學生的方式應該是嚴慈相濟,不必總是板著一張臉來威懾學生。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不因我們嚴厲的表情,高聲的語氣而樹立,而因我們高尚的師德,豐厚的底蘊,專業的學識,以及和學生良好的關系而建立。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校之長,每當他出現在校園里,周圍總是圍著許多的孩子,他們的關系是那樣親昵,并沒有因為蘇霍姆林斯基向學生低下了頭,俯下了身,他就失去在孩子們心中的權威,失去了教師的尊嚴。相反的,這樣親近的關系,更進一步提高了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他無疑是一位深受兒童喜愛的好校長,好老師。

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可以讓教室成為一個安全的場。“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東西——害怕。”雷夫打造的教室沒有害怕,就是基于這種關系。

這讓我想到了班級中的一件事:一天下午,同學們都去參加課外小組了,我在辦公室判作業。突然聽到門外傳來哭聲,兩名男生喊報告進來了。不停哭泣的是我們班的男生明明,另一個是同年級1班的。我開始了解情況,原來就是普通的打鬧引起的事件:兩人上籃球課打鬧,結果惱羞成怒,動起手來,都沒有受傷。

我們班的明明為什么哭著來找我?一是他認為自己受了委屈。二是平時遇事他就愛哭,這也是在家里拿捏家長的手段。三是更重要的原因,兩個人課上打架,他懼怕老師的處理。因為我在課外小組前明確強調了紀律問題,以及違反后的處理辦法。他明知自己理虧,懼怕老師的懲罰,所以先用哭博取同情。

根據班規處理問題,這當然是班級管理的一種有效辦法。但在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中,學生不會有如此表現。應該讓他們學會的不是畏懼,而是勇于承擔錯誤和責任,反思成長。

很多老師與家長,生怕與孩子貼近,使雙方角色定位不清,認為這樣不利于對孩子的教育,比如,大家會顧慮與孩子成為朋友,會不會讓他們在和大人相處時顯得“沒大沒小”?其實,往往身體的走近,更容易使心走進。

還有就是年齡的界限,似乎對于小學生不必那么強調朋友關系,在中學以后朋友關系更加凸顯。比如,我女兒上初中以后,對于各科老師的稱呼為“老張”、“小仙女”“李哥”……在當面這樣稱呼老師時,老師們也樂在其中,有的老師甚至提倡他們這樣的“稱兄道弟”,他們特別愿意與學生“打成一片”。我想,這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亦師亦友的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因為喜歡老師,更促使他們愿意學習其所教學科。

其實,在小學生這里,也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教師首要的是擁有一顆童心,用童心喚醒童心。

二、 教學相長

陶行知先生主張師生應該“彼此感化鍛煉”。他把“跟學生學”作為大眾教師的六條標準之一:“跟學生學。你要教你的學生教你怎樣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

如果是小學生,有沒有值得老師學的地方?當然有。

在我們班里,我就要經常向小朋友們學習。一個打亂了的七巧板,要讓它歸還原位,我卻不如小剛整理得快,需要向他討教;圍棋對于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小明給我講解下棋的方法;我跟麗麗學折紙,她愛心折得真好;小云負責管理多媒體,每次她都會認真檢查主機上有沒有老師忘記拔下的U盤,這種細致正是我要學習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使我促進了自己的成長,也更好地了解孩子,發現孩子,幫助我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三、 榜樣示范

陶行知先生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做好榜樣示范。

偉大的先賢孔子也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于為君者是這樣,對于為師者更要這樣,這里當然也同樣包括為人父母者。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重在身教。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同時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舉幾個反面例子:比如,要求學生在校不能吃零食,老師卻在辦公室里偷偷地吃;要求學生愛護環境,老師卻對校園里地面上的紙屑故作視而不見;要求學生愛惜糧食,老師自己卻沒有踐行“光盤行動”…… 為人之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

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做教師的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反省自己,對于我們教育的指導意義不可謂不大,并且永遠閃爍著民主之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