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讀完了。書中講述了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如何一步步走進書的海洋,并成為一個讀書高手的故事。
具體進階流程是這樣的:
1、從一兩本有興趣的書開始,從不看書到接觸書;
2、挑戰100天33本書;
3、挑戰1年100本書;
4、進階,在100天內采訪10位CEO;
5、挑戰1年365本書,即1天1本書。
在我看來,采訪CEO也相當于讀書,只不過把紙質的書改變為讀了很多書的人。因為他們有更多閱歷、更豐富經驗,才更能把讀過的書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對讀者更有指導意義。
我認為增長經驗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吃一塹長一智的自己慢慢吃,但想吃成飽經風霜的胖子,很慢也很難。另一種是看別人吃,讀書就是看的一種方式。本書里的會一(這是這本書里我記住的最準確的名字)說過:“假如一本書代表著作者30年的經驗,那100本書讀完就相當于增加了3000年的經驗。”
3千年啊,3千年夠白娘子修煉成人3回了。
一天1本書,我覺的這是一個終極目標了,但似乎有人能一天讀的更多,一天好幾本。我很詫異,于是帶著兩個疑問繼續在書里找答案。
疑問1:本書中一直在講書的數量,而沒有推薦某一本書,潛臺詞就是每本書都是神圣的,讀了都有收獲。但書有類別之分,有指人向善,也有教人作惡,不同的書里所講的道理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這樣的情況下,光累計數量有意思嗎?另外,許多書的內容大同小異,讀一本行業內的經典著作,就勝過讀10本狗尾續貂,何必在意讀了幾本?
疑問2:如果不限定厚度和類別的話,一天真的能讀一本嗎?即使讀書再快的人,一周時間拿的下古典四大名著加其他三本什么亂七八糟的薄書,可以嗎?
所幸,這兩個問題在我讀完全書之后,有了答案。
關于問題1,我的答案是:讀書就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在知識積累的同時,我們增加的還有對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即使今天遇到一本書講東土大唐有真佛讓你朝東,明天又讀到一本書說真經在西天雷音寺請你向西,我們也會有能力認清自己所處位置然后辨明努力的方向:如果本身就在東土大唐,那就一路向西求取真經。如果站在比雷音寺更西的阿富汗,那就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尋找真理。
沒毛病!
?關于疑問2,我看到后記之后成功人士們列出的書單,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赫然在列,我就知道了答案。
大家都知道《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從1975年講到1985年。而《人生》只是一部中篇小說——我一度認為《平凡的世界》就是加長版的《人生》,高明樓其實就是前半段的孫少平,加進去更多不同命運的人物,以及更為豐滿詳細的大環境。
答案就是,所謂一本書,也可以理解為一篇長文,一篇對自己有幫助的好文。書不用分長短,5000多字的《道德經》解讀出來的作品何止5千萬字,《巴黎圣母院》對建筑的描寫完全可以拿出來成為一本建筑學的著作。
所以,不必執著于一年100本書或者365本書,關鍵是你要讀,要把自己能用的時間都花在汲取知識上,才是書里要告訴人的道理。
書中文俊浩董事長提出“要有目的的讀書”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反思到自己之前的讀書,更多的是看熱鬧的讀書(這也是為什么我不喜歡用“讀”,而喜歡用“看”的原因),而對于能改變自身的現狀的書,讀的確實不多。比如最近在讀《水滸傳》,寫了不少關于好漢們的文章,但歸根結底是好漢們的事情,而對我自身并沒有什么影響。這一點我很佩服憨陀先生,他從四大名著里提煉出的小故事,總能與現代社會無縫結合。
所以,我以后要集中精力、帶著目的讀書,從之前看熱鬧般的讀書轉變為把自己變得更好的讀。
最后,書最后名人們列出的書單,我看過的不及十分之一。好書那么多,我要抓緊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