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為了解民情,調查十堰市南水北調后的民生問題,提高大學生社會調研、社會實踐能力,6月22日至6月27日,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南水北調實實踐團赴十堰開展了為期3天的實踐活動。
6月22日,實踐團成員踏上了前往湖北省十堰市的路途,由于路途遙遠,實踐團成員在火車上做了準備工作,為余下幾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6月23日,實踐團成員前往了十堰市環保局,很榮幸采訪到了宣教科陳露陳女士,向陳女士問了關于南水北調的環保問題,陳女士說,以前十堰市有近百條河,酸性過強,經過凈化之后流向各個流域,同時了解到對于南水北調十堰市所處的地位,陳女士告訴實踐團成員,十堰市屬于南水北調的發源地,在發源地上,十堰市屬于奉獻的一個城市,因為要調水,很多家庭可能因為這樣就分開。下午我們前往了十堰市南水北調博物館,在博物館,實踐團成員不僅了解到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大,還了解了其發展歷史和重大意義。
6月24日上午8時,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赴南水北調社會調查實踐團到達了鄖陽區鄖縣的一個小村莊,開始了第二天的社會實踐。
實踐團首先前往了工地和菜市場,對當地的一些農民進行了采訪,然后來到鄖陽區鄖陽實驗小學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村里的人民大都是拆遷過來的,我們在說明了實踐團的來意后,和他們進行了訪談,在訪談中,實踐團成員問了他們對南水北調拆遷的看法,南水北調為他們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他們在拆遷之后的經濟來源,訪談期間,村民表示南水北調對于鄖陽區市民并非是完全帶來效益,對于這個區域的村民,他們拆遷過來之時,失去了自己家幾百年來沉淀下來的人脈關系,有的人民在拆遷的時候,他們家里父母住在上游,而兒女住在下游,結果拆遷之時只拆下游,最后自己的家庭分開,父母和兒女分開,最終導致老人無人贍養,這些作為最基層的人民,為我國南水北調做出了無法忽視的貢獻,當提及南水北調這項工程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北京人民也能喝到我們的水!”說到他們奉獻自我之時,他們說了一句國家最大,舍小家為大家,只要不糊涂都會去做的,在這里全體實踐團成員不僅學到了奉獻精神,而且了解到南水北調工程并不是完全的實惠民眾 ,在民生方面還有一定的不足。
6月25日上午7時,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踏上了前往丹江口市的征途,開始了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赴南水北調社會實踐團最后一天的社會實踐。
實踐團在上午10時到達了丹江口大壩,在這里真正的看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走進大壩之內,實踐團來到了丹江口水電站,由于工作人員禁止拍照,于是實踐團成員錄下了珍貴的語錄。“丹江口發電站里面的發電器都是國產的,但是出力,出工的是前蘇聯的,經過我們的改造,單機容量可以達到17.5萬千瓦,6臺機器的總裝機容量105萬千瓦,每年的發電量能達到33.8萬億千瓦時”這是如何一個浩大工程,為國家帶來的多么大的經濟效益。參觀完發電站,實踐團前往了大壩修筑博物館,在里面圖畫上可以得知修筑之時的農民自發組成“穆桂英”隊和“吳松”隊,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也可不讓須眉,修建大壩的過程少不了我們中華女子的一份力!進入左側展屋,一個水輪發電機組剖面模型瞬間抓住了實踐團隊員的眼球,其設計不由得引起聲聲贊嘆。午飯后實踐團全體成員乘坐上壩車上到了大壩之上,整個丹江口水庫映入眼簾,水質清澈見底。
6月26日,27日,實踐團成員踏上了回學校的路,對實踐團獲得的材料,照片等進行分類總結。
在此次調研活動中,實踐團成員每個人都學習到了奉獻,樂觀的精神,同時又對國家的體制進行了思考,南水北調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利民有益的一件事,但是默默奉獻的背后,那批拆遷的原住民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經濟保障,這可能是我們國家目前的一點小瑕疵,畢竟一個政策不可能全面到保護所有人民的權益,但是實踐團成員還是希望可以有領導重視到這一點,使我們國家人民人人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