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01
前幾天的時候,阿羊發了個消息給我,問我何時去找她玩,并告訴我她快要搬家了。
接到消息時我有些驚訝,阿羊是我的初中同學,但畢業后她搬了家,一直跟我住在不同的城市。
阿羊說我們已經快兩年沒見了,我一怔,沒想到那么久了。
回想上次見面似乎是她專程回來找我玩。從上一次見面到現在,其實我一直有提過想去她的城市,平時聊天她也會問我什么時候去。
但礙于種種原因,我一直沒去。而現在,她打算搬到更遠的地方去了,以后能見面的機會變得更少了。
我有些愧疚,我們經常答應了很多人的約定,有些是客套、也有些是真的想見,但最后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泡湯。我們每一次說的“下次見”,其實連我們都不知道會在多久以后。
小的時候,我特別害怕離別。
以前,我們都會和住得近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但由于上學的緣故,我們大多相約于假期。一到假期我們就會聚集在一塊兒玩耍,一開學便會分開。
那時我有個特別要好的小伙伴,我們經常在假期里一起玩耍,但有一個暑假,我連續幾天沒見到她下來。我只好跑去她們家問左鄰右舍,才知道在那個學期,她就已經搬家了。
我們甚至來不及說好“下次見”,我就與她失去了音信。小時候害怕離別,是因為怕“再見”便是再也不見。
02
現在的我們,其實隨時都可以聯系身邊的人,發個消息就能聯系上對方,但我們還是很難赴約。其實是因為赴約是需要”成本”的,它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
我有一個師姐阿M,她在她的部門里是“迷”一樣的存在,一年的部門聚會她從未現過身,偶爾參加部門會議還被當成外人不讓進。
可也是師姐阿M,專注于他們網媒部一個即將廢掉的公眾號,產出了幾篇高閱讀量的文章,重新引起了學校的學生關注,成功救活了公眾號。
在別人糾結聚會玩什么的時候,師姐在用心產文。最后年度總結大會的時候,師姐榜上有名,大家終于認識了 “來無影去無蹤”的她。
我所知道的師姐,其實是個“多重身份”的人,除去干部這一身份,她是班委、也是實習生。平日里的她有許多工作要做,很少有時間去赴約。
時間是固定的,當我們手頭上有很多事要做時,只好去舍棄一些約定。
我記得每逢畢業的時候,我們總會依依不舍,和大家說好有機會一起出來玩。
但到了真正要赴約時,大家都有各種沒空的理由,最終沒幾個人能到場。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考慮對方那個人值不值得你花費這么多時間與精力。
我的朋友小C說,如果對方是你怎樣都想見的人,無論耗費多少時間、精力都會去見的。
這句話確實很符合小C最近的狀態,小C最近戀愛了。
小C和男友在不同的城市念書,從他的城市過來有接近3小時的車程。
但他們仍然堅持每周見一次面,他們會義無反顧地去到對方的城市,哪怕只為一起吃頓飯。
有的時候不是不想見,而是也許這個約不夠重要,不值得我們花費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03
但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會錯過很多赴約機會。然后慢慢地,與很多人也失去了聯系。
前不久在文摘上看到這么一句話:“感情變淡的方式很容易,只要不聯系就好了。”
我們與每個人之間都有個紐帶,我們靠相互聯系來維持感情。
如果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失約,那我們最終都會慢慢失去這種聯系。
也許是這種“失聯”的恐慌,我和好友小C會固定時間見面,哪怕再忙,也會約出來喝杯茶,聊聊最近各自發生的事。
像是一種儀式感,是我們友誼聯系的保鮮劑。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們能見面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以前看過一個TED的演講,里面的人說我們的人生其實用一張A4紙就能畫完。
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你只需在紙上畫一個30x30的表格,然后每過一個月就在上面打個勾,你就能發現你已經失去了多少個格子、以及還剩下多少。
自從在外面上大學以后,我回家的次數便不多,有時還因各種事的耽擱,拿去見親人、朋友的時間就越來越少。
其實我們的時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多,除去工作、獨處的時間,我們能用來赴約的時間非常少。
但相識本不易,前世無數的回眸才換來我們與身邊人的羈絆。如果可以,盡量赴約、準時赴約。
珍惜每一次見面的時光,更要珍惜與你見面的人。
因為只有他們,才愿意耗費那么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與你相見。
? ? ? ? ? ? ? ? ? ? ? ? ? ? ? ? 文/咕咚
? ? ? ? ? ? “明天是我與學校赴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