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塵世的嘈雜,讓心靈沉靜下來。
問一問自己有多少次的開心和失落是因為看到花開的欣喜或者小動物的死去,多少次會引起自己內心深處那一根情感琴弦的撥動。
你會不會因為別人有一個名牌限量的包包而傷心,郁悶;會不會因為別人得了一個大獎而羨慕嫉妒,郁郁寡歡;會不會因為哥哥或者妹妹給媽媽買了價值不菲的首飾、衣服而心情不暢;……
心一旦被名利這些世俗雜物所纏繞,你就很難明白,那里,永遠只有自己。
孩子的從眾行為——無自己階段
每次孩子剛剛從幼兒園出來就會特別興奮,每次跟小朋友或者是哥哥姐姐一塊玩都是情緒高漲,說話聲音特別高,行為有點顛三倒四,此時溝通和管束的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但分開了之后回到家里,就可以和爸爸媽媽很理智,有條理的聊天。
從眾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一般3-4人的從眾效果最為明顯,也就是說,假如有4個小朋友在玩,如果其中3個都要做一件事情的話,那么另外一個基本會選擇相同的事情來做。人數過多從眾效應消失,這就是應了那句話,茫茫人海卻掩蓋不了我的孤獨。
每個人都需要群體帶來的安全感,孩子們更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幼小所以并不懂得掩飾自己,喜歡群體活動的他們,是最容易從眾的群體,因此,孩子最難明白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