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1961

1

昨天,帶娃玩時碰到了昔日的鄰居朋友。

和我聊了一會兒她便開始張哈欠,她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昨晚跟老公聊得太晚了。”

我開玩笑說: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啊,鬧得你們連覺都睡不好?

她笑答:“沒啥事,我們經常聊天!”

呃……夫妻之間都有啥可聊的?

“很多啊!對當前政治、經濟的看法,電影、文學、旅游……逮著啥聊啥!結婚后我們曾經還聊過通宵……”

通宵?!可見夫妻二人的感情有多好!即使打不了滿分10分,至少也是9.5分以上吧!真是令人羨煞!

2

在我看來,在我所有的朋友圈中,大概有四五對夫婦的感情能打到9分以上。除了這一對外,小姨和姨爹是當之無愧的一對。

他倆是大學同班同學,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別的不提,二人在蘭州住著五十多平米的小房子,卻曾給外公外婆花24萬買了140平的大房子,后來老人想回老家住,在房子還沒賣掉的情況下,他們又花了十多萬買了一套平房。我從姨爹臉上看不出半點委屈,倒是在買房、裝修等問題上,他比小姨還上心。生活中他倆也很少鬧大矛盾,有事都是心平氣和商量著來辦。沒有牢固的感情基礎,如此跌破眼鏡的大事根本發生不了。

還有好友夫婦,彼此都能從對方考慮,價值觀相似,教育理念一致,很少鬧矛盾,經常彼此分享喜悅、分擔痛苦。老公要出國三年,意味著她要辭職,舍棄很好的工作環境、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優厚的薪水待遇雖然讓她難受,但對老公和夫妻感情百分百的信賴卻堅定有力。猶記得當年去家里看他們,送我走時,她的褲腿上沾了一些土,而他竟然自然而然彎腰俯身,幫她輕輕拍掉了土,她沒當回事地一直跟我聊天。那一幕,至今留在我的腦海里。


3

有人問:你倆不也很好么?!

一提起寶爸,哎……

結婚最初,你會抱有很大的期望:你希望他能主動跟你分擔家務,你希望他能按照你的想法把所有的東西都歸置到位;你希望你的喜好、你的生日他都能牢記心間,并在合適的時間有合適的“表達”;你希望他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能給你面子也能給你里子;如果這些都沒有,當你痛苦、無助的時候,他至少可以不顧你鼻涕一把眼淚一把,既把他當成垃圾桶,又當成鼻涕紙和擦淚紙,還能給你足夠強大的依靠、一個溫馨的港灣……然而,總是事與愿違,你一次又一次遭受打擊。女人最初大都對婚前和婚后男人的判若兩人既感到震驚又感到憤怒,接著是無奈和掙扎,最后直至絕望和幻滅,不得不放棄。我當然也不例外。

最初工作壓力大,你在他面前嘮叨兩句,他只消一句就能堵死你傾訴的欲望:“這不是你自己選擇的嗎?!”

你跟他抱怨別人的不是,他噎你一句:“做人怎么這么狹隘啊?!”

你不想干某樣工作卻被擊中,在他面前抱怨兩句,他竟然說:“人家當老領導的當然得通盤考慮了!”

遇到需要做的重大決定,他會給出一些建議,但最終的決定一定要由你自己來做;而雞毛蒜皮的小事,他更是不屑一顧地說:“這么小的事還找我?!”

……

4

一個月前,好友提及老公出差后自己的生活狀況,覺得對方不在身邊會感到魂不守舍,仿佛生活坍塌了很多。我反問自己:如果寶爸也出去一個月,我的生活將會如何?

突然發現,結婚七年在不斷的失望和幻滅中,我竟然逐漸學會了精神上的獨立。

我不再奢求生日和喜好被他記住并適當地“表達”,他的里子與面子也不再那么重要;

最為重要的是,心中的痛苦已經不再奢求他能給予我恰當的接納與包容,或許還會嘮叨,但僅僅是無關痛癢的嘮叨而已。

當我不再把自己渴求的那部分往他身上靠時,我開始反求諸己,逐漸學會了去發展自己的力量支撐它們。

我的社會支持系統雖不強大,但足夠穩定和牢固;

有幾個親密的閨蜜,能給予我足夠多的包容與接納;

也有幾個敬重又可靠的男性朋友,給予我足夠強有力的理性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我已經擁有越來越強大的自我,或者那個狹隘的自我消融得越來越厲害,雖然更深的習性和痛苦不斷地翻騰上來,但應對這些痛苦和創傷的心力越來越足;

無助的時候,除了枕邊人和朋友,還有讀書、學習、內觀、運動、涂鴉、聽音樂等多種滋養方式任我選擇。

有一句話說得真好:不幫助就是最好的幫助。現在才對此至理的個中深義窺見一二。

5

與此同時,我也逐步發現,我們雖然仍然各自獨立,但聯結卻越來越緊密,我逐漸開始欣賞他做事的方式,給予他更多的空間;

而他,則會更多地支持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開始越來越深入地聊天甚至談心,在我個人成長領域中,最苦惱的、最渴望的那些部分,竟然在他那里得到了最簡單卻又最安全的回應。但凡需要他知曉和支持的事情,問過之后,他幾乎從不過問去哪兒、花多少錢、干什么,只是一句很平靜的“去吧”,讓我踏實無比。很多時候,都是我出去干自己的事,而他在家帶孩子。親密與默契在這樣的關系中逐漸加深。

有一次,參加完兒子的幼兒園親子活動還有時間,我問他想去哪兒,兩人不約而同都想到商務印書館。這才發現,原來,在他的帶動下,幾乎從不讀書的我已經開始喜歡上了讀書,愿意去這些曾經不愿去的地方,而它們正是最好的滋養所在。因為學會了自我滋養,家庭也會得到浸潤。


6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個圓。曾經,我的圓緊緊黏著他的圓,直到被迫拉開一個合適的距離后,現在依然彼此相連,但也彼此獨立,我們都站在合適的位置,一伸手就可以夠到對方。不再你追我趕,而是并肩同行。

如果把好友的問題直接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寶爸真的離開一個月,我的生活一定會有變化,但不會大到讓我痛苦難耐。除了要承擔他原來會承擔的那部分外,我自己則依然會過自己的生活。幼時對父母不恰當的依賴,因為他的“心狠”而逐漸放下一部分。直到多年后,我才清楚,他所謂的那些“狠心”其實只是邊界足夠清晰;而我以前,邊界足夠混亂。

7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問他,給咱倆的情感打分,滿分10分,你會打幾分?

“8分。”和我一樣。我想,目前為止,這就夠了。

擁有一個心靈契合的完美愛人固然幸運,遇不到則是另一種幸運。

這種幸運,不只是體現在相對的獨立;我們的另一半,不是與我們相似,便是會將我們原生家庭的親子模式帶進來,于是創造出療愈的絕佳機會。

有一次,與一個男同學聊起彼此的喜好和家庭,了解了情況后我們都會心地笑了:我倆幾乎讀一樣的書,而我們的另一半又特別相似,他們則是我們各自父母與之同性別的那一方。

那些與我們相似的部分,不僅有“好”的部分,也有令我們厭惡和排斥的部分。而他/她作為最近的鏡子,會無比清晰地照見我們自己的一切。這種照見,通過矛盾沖突體現出來。人往往都傲慢自大,所以才有指責和抱怨。而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接納別人的那部分,一定是因為自己身上有,我們不愿意指責自己,于是將這部分投射出去,就變成了別人的那部分。

另一方面,我們與伴侶的交往模式,如果沒有得到清明地覺察,一定會復制自己幼年時原生家庭的模式。因為歲月太過于久遠,我們早已忘記那些至今還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模式,通過夫妻關系,我們重新活過一回,重新體驗與父母的關系。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沖突中,我們重新感受那些模式帶來的創傷。這些是寶貴的機會,如果加以利用,便可逐漸修復童年創傷,獲得真正的個人成長。

還記得那次聊天,我感慨道:如果遇到理想中的伴侶不知會怎樣?同學笑著說:“應該感謝遇到這樣的人,否則如果一切順利,我們怎么才能獲得成長?!”

8

是的,一切外境皆是心境。我們與外界的一切關系,都是我們與自己內部關系的映射。當我們不再奢求改變別人,也不再期望別人改變自己,切斷一切成長的外援,只是向內觀望,向內覺察,生命就會發生質的轉變。當我們明了:我們只需過好自己,也真的過好了自己,外面的一切都會發生悄無聲息的改變。你好了,這個世界就好了;因為你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而夫妻關系,是你外在的第一個關系,當然近水樓臺先得月。

想到網絡上“要珍惜這樣的女人”之類調調的文章總是鋪天蓋地,指責某方的聲音也是震耳欲聾。仿佛你不幸了就證明對方是十惡不赦的混蛋。而一個成熟的男人或女人,無論遇到誰,都不會過得太悲慘。維多利亞已經年過40,是一個擁有4個孩子當之無愧的“辣妹”,日子有滋有味,事業風生水起,如今的家庭幸福美滿。

9

有寵你的、值得你終生依靠的良人,那是你的幸運,好好享受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就好,因為愛是最好的滋養;遇人不淑,或像我一樣只能打夠八九分甚至得分更少的,也是一種幸運,或許更幸運。

張三豐的《無根樹》最后一句是: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不正是“1961”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