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人學習的三大問題:
沒時間,沒精力。---壓力與學習的矛盾。
生存負載主要是壓力,分為外部負載和內部負載。外部負載是指工作上的壓力以及來自的壓力 ,內部負載是指自我追求、期許的壓力。
生存力量也分為外部和內部,外部力量是指家庭支持,經濟能力,人脈資源等,而內部力量指的是自身的能力與經驗。
生存余力理論指出,一個人要從事學習活動,必須擁有一些生存余力。
看不懂,記不住。搞錯學習主題。
網絡上常常有關于讀書問題的討論,其中有一個關注很多的問題:都這么多書都記不住,讀書還有用嗎?這個問題在很多的閱讀者身上都有體現,但是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似乎就有些問題。“有效的學習來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這句話道出了閱讀的真正目的。成人的閱讀不是簡單的記住書中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方法除了平時多些談資,對自身的成長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成人閱讀應該是把自己最為學習的主題,在閱讀過程中,將讀到的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經驗聯系。
看不下去--不明學習目的。
研究型學習與致用型學習。研究型學習是學校教育采用的方法,但是成人學習是為了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的,所以不必要像研究型那樣把真本書看完。最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本書,而是書中的知識是否能被運用。
如何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不會成為新的生存負載。 不需要閱讀整本書,也不需要利用整塊的時間。
第二,以學習者為核心。
第三,力致于能力提升和改變行為。
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是我在讀每章時自己提出的問題):
第一章講了什么?
講了成人閱讀的三大阻礙。主要是精力不足,壓力大;閱讀的方式不正確:仍舊采用學院式讀書,將知識化為能力的目的變成了看完整本書為目的,導致了花費大量不必要的時間,但實際發生的自我改變卻微乎其微。
在分析了問題之后,給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法:首先要明確以讀書者自我為主題,學到的知識與過去的經驗相掛鉤,內化成能力從而改變行動;其次擺脫要看完整本書才是學習的死板印象。
回想我自己讀書的方式,是不是也犯了上面三個錯誤?
我的讀書方式一直都是固執的看完整本書,而且事實上我也經常把書看到一半就放置不管了。不僅如此,即使當我把一本書看完,我也很少把書中獲得的啟發加以思考,運用到行動中。因為我是一個大學生,讀書學習的時間還是有很多的,所以看書并不會成為負載。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自我提升,深化認知以及改變日常行動上的不足。從上面的自我反思來看,我也沒有達到自己本想達到的目的。所以在以后的閱讀中要明確兩點:一是專注于書中能被我運用的知識,將這些知識與經驗掛鉤,力求舉一反三地思考。二是明確看書的目的——改變。
第二章
成人教育學五大公理
1.自我導向
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學習時與其他學習者互動。
2.關聯經驗
成人學習中,經驗應該成為學習資源被自己和他人加以利用。
3.強調實踐
在學習和工作中,個人的表現與“準備度(Readiness)”是對等的。“準備度”是一個人的能力水平與意愿水平的組合。在成人學習中“準備度”偏向實用,這意味著成人所學到的知識運用率越高,其學習效果越好。
4.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
5.內在驅動
越是符合這五大公理的學習內容,給學習者帶來的印象越深。
為什么培訓比讀書貴?
自己閱讀相比較培訓缺少的是一種能力I(Interpretation),把知識拆解為能力的能力。
有了I的存在,學習者可以交互的體驗和反思,達到知識的“拆為己用”(Appropriation)-------A(拆為己用)=體驗+反思------達到將知識化為能力。
拆書幫的核心環節:閱讀,引導促進,拆為己用(RIA)
R(Reading) 閱讀書片段
I(Interpretation) 拆書家引導促進
A(Appropriation) 學習者拆為己用
拆書家:掌握I的靈魂人物。
學習者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拆書家(在掌握了拆書的理念與高級學習者的方法下)。
兩個問題:
第二章帶給我那些全新的認知?
首先是成人教育的五大公理。分別來看,我學習時與這五大要點幾乎沒有對應的地方。看來我還是停留在學院式學習中。
在學習中,做為學習者要弄清楚自己學習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假如是利用黃金思維圈的方式思考,即思考why。只有當明白了why之后,才會有主動學習,以自己為向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同時要聯系過往經驗,進行反思。并且將知識運用起來。
其次,有效的學習是通過體驗和反思的交互組合而實現的。例如在駕校學習開車,教練先給你步驟和看點,學員需要自己上手操作,出現問題時積極反思并與教練、其他學員討論而獲得正確的開車技能。
如果想要做自己的拆書專家,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引導促進,那么如何才能到達呢?
拆書家最大的作用是把內容拆解成知識,并引導學員通過體驗和反思內化知識。
如果我是自己的拆書家,首先必然要先理解書中的內容,主動依照內容反思自己過往的經驗。再通過書中的指引,思考自己以后該怎么做?
第三章
學習者的三個級別
初級學習者,高級學習者,學習促進者。
初級學習者仍舊采用在學校使用的方法來學習,錯誤的將學習等同于記憶知識。而沒有做到提升實際能力。其中要想從初級學習者升級為高級學習者的方法----拆書幫便簽讀書法。
高級學習者擺脫了書本的束縛,有意識的注意到書中的哪些內容可以拆為己用。高級學習者可以做自己的拆書家,但是高級學習中也會有能力區別。比如對于不同書籍的拆解能力,還有是否能夠超越書本身去思考。
學習促進者是最高級別的學習者,其不僅可以成為自己的拆書家,還可以引導他人拆解書中內容。
拆書幫便簽讀書法(幫助學習者迅速從初級學習者升級為高級學習者甚至是學習促進者)
目標:
1.緩解書本太厚、內容晦澀難懂所帶來的壓力和厭煩感,保持興趣。
2.聚焦于知識的思考、運用,效果外顯化。
3.方便整理
4.學習進度加快
基本原則:
1.明確閱讀致用類書籍的目的是應用。
2.便簽的使用降低閱讀復雜程度,但同時保持思路清晰。
工具:
1.準備三種不同顏色的便簽紙,做三類筆記I、A1、A2。
I:用自己的語言拆解知識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A2:以后我怎樣應用
2.準備一組多色的指示標簽
3.筆
操作步驟:
第一步:閱讀致用類書籍,明確以提高某方面能力、技巧為目的,并將此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第二步:檢視閱讀,對書本有一個整體認識框架。
第三步: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的地方,問問這是否會對自己有用,如果有,就放慢速度自己閱讀。用作者的話復述作者的觀點。(受到易仁永澄的啟發)
第四步:拿出一張I標簽,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獲得的啟發。寫在紙上,貼在對應的一頁。(之前聽過永澄老師的的觀點:先用作者的話重述作者的觀點,再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當時聽得似懂非懂,結合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的區別原理,我的理解是先重述作者的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原文,用自己的話重述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更加結合自己的經驗想法)
第五步:回顧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體驗。寫在A1便簽上。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六步:結合讀到的知識與自己的經歷,設想以后應該如何運用。落實到具體。寫在A2便簽上。貼在相應的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簽的書頁邊緣貼上指示標簽,作為提示。
第八步:按照標簽讀書法把一本書讀完后,將所有的A2標簽拿出來。可以貼在醒目的位置上,或者列出知識操作清單,日后提醒自己,學以致用。
注意事項:
1.如果原知識淺顯易懂,就可以直接用下劃線,而不需要I標簽了。
2.A2標簽盡量語言精煉具體
兩個問題:
我自己是哪個級別的學習者?
在這一章開頭的自我測試,我的到的結果是高級學習者,但是看了3大學習者的特點,我卻自認為自己還在低級學習者中,例如很多時候我都試圖記住書本中我認為有用的知識,但這種低效率的學習常常使我感到無趣,從而放棄,最終當初看書就像白看一樣。不管怎樣,我的目標都是能夠成為自己的拆書家,將拆書后的只是運用起來。
便簽讀書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要想熟練掌握標簽讀書法。對于我自己需要注意的點:
1.有些實用書籍在給出建議是會加黑加粗字體,這是不難去尋找的。但是對于一些隱形的知識,我有可能會忽略。所以如何才能從文字中找到更多可以獲得啟發、利用的知識呢?
2.想出如何運用只是開始,真正產生行動才是第一步。如何才能發生改變呢?將看完整本書后,結合檢視閱讀所列出的框架構建自己的體系。并且將具體的操作列出清單,每日或者每周反思自己是否常常運用,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反思和改善。
第四章
與高級學習者相關的成人學習理論
學習螺旋之一:體驗-反思
成人學習最大的一點就是“反思性實踐。”通過實踐-反思-實踐-反思......獲得成長。
具體的”反思性實踐“有四個過程:
1.連接(Association) 把新知識與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
2.整合(Integration) 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
3.確認(Validation) 確定已經獲得的觀點和情感的真實性。(?)
4.內化(Appropriation) 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拆為己用。
將知識與自己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而且是牢固的長期記憶。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重構式的學以致用(改變認知和行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而非擴張式的學以致用(學習大量的技能以滿足現有的認知思維)。
學習螺旋之二:歸納-演繹
在拆書過程的I中,I=激活經驗+促動參與+催化應用
其中“激活經驗”指的是學習者描述自己過去的經驗——這稱作“敘事性學習(Narrative Learning)”
敘事性學習不僅指的是說給別人聽,還可以說給自己聽。根據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再構建一個故事并且敘述出來,反思了過去和當下,也有可能改變未來。
"參與促動"實在拆書現場的演練和互動——這稱作“身體親歷學習(Embodied Learning)”
大腦并不擅長孤立的接受信息,而更偏愛接受源自真實生活的信息。
"催化應用",學習者利用知識結合經驗在大腦中過一遍,這一行為相當于實際操作了一遍。——這稱作“精神訓練法(Mental Practice)”
聽者型和讀者型。這二者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
P2SP(Peer to Servicer & Peer) 學習應當是學習者與其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
兩個問題:
本章說的是什么?意義是什么?
這一章說的是拆書方法背后的學習原理。揭示了成人學習的幾個暗知識:“體驗+反思”、“歸納+演繹”、敘述、多元化接收信息,增強與學習環境的互動、結合實際在大腦中過一遍、明確自己是哪一類的學習者,從而選擇合適的資料。
我有什么啟發?
了解了這些學習原理之后,除了拆書幫的方法外,還有沒有方法運用到其他事情中?
“體驗+反思”可以通過寫反思日記的方式展現。具體該怎么寫反思日記呢?我可以給自己設定標準,對照標準反思自己。比如用便簽讀書法總結得出的清單可以作為反思的一部分。
將知識結合經驗在大腦中演繹一遍可以穿插在冥想之后。當我想要做演繹的時候,就先冥想一段時間,放空自己的大腦。因為每當我冥想之后,人會更加放松也更加專注。
如今網絡便捷了人們的交流,也許學習的互動不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通過文字的方式輸出發到網上,也是一種學習互動的方式。
第六章
拆書幫中所用的書是致用類書籍。分為四種:
實用類—直接給出建議 建議 黑體字
why to do so?
這樣做之后會發生什么?
(是不是也要考慮情景?我怎么做?我之前是怎么做的?知識清單)
理論類—闡述概念 主要結論 ~轉化成建議
轉化步驟:理解觀點,不斷章取義
了解給出觀點or理念的背景,同時將自己所處環境與之對比。
處境相同-直接應用-轉化成建議
處境不同-進一步提取觀點背后的大原則,根據處境給出切合實際的應用建議。
敘事類—傳記,小說。電影電視劇對話
人物做的好的地方
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
超越人物表現,看原則(什么樣的原則?)
脫離通常的好壞評價,從結果和利益的角度來評價。(?)
考慮人物的動機。
找沖突。找那些憑借自己現有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無法解釋的地方。找那些與自己想法做法不同的地方。找那些和大眾的想法做法不同的地方。
其他.
將書本的用途拆解運用到其他領域。
兩個問題:
四種類型的書籍在拆解過程中都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需要注意知識背后的背景是什么,是普遍適用還是在特定情景下才可以使用。
注意與自己的經驗對照與聯系。
在閱讀敘事類書籍時要超越人物表現,看原則,這應該怎么理解?
不管是小說電影還是電視劇,雖說很多情節都是來源于生活之中,但大部分都是虛化、美化情景的。比如主角光環就是一個例子。很多時候,人物所作所為并非正確,但獲得的結果卻是好的。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倫理原則批判的看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