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愿意發問:到底怎樣的路是最適合自己的路?做怎樣的選擇可以走最少的彎路,到達夢想的彼岸?要怎樣去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才能最快地成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怎么辦?
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少有自己真正的選擇權。每個人都一樣學著基礎知識,很難有機會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于是高考之后的填報志愿,大多數人也無非是看看熱門專業,粗略了解下市場行情,就匆忙填報了志愿和專業。很多人,包括我也一樣,在走出大學校門剛走向職場的剎那,面對五花八門的職業選擇,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抉擇,甚至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擅長哪一個或哪幾個領域。我們開始焦慮,開始患得患失,因為我們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夠了解自己,不知道哪一行跟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匹配度最高,即使做了一遍又一遍各種各樣的職業能力測試,仍不知道眼前的這條路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其實,除非你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完全的技術導向型,或者你很厲害,對自己的人生早已有了十分清晰的規劃,大多數如你我一樣的職場新人,都不是很清楚,到底該走哪條路。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二十多歲的年紀,我們可能一無所有,但我們有的是,最好的年華,最棒的膽量,最熱忱的心,還有,可以無數次嘗試的機會。
初入職場的三到五年,不斷地嘗試,不斷的“試錯”,一點點去積累經驗,去探索、去發掘自己真正熱愛并愿意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哪有那么多的巧合,你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恰好是你喜歡的,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如果沒有,也別灰心,畢竟年輕,就意味著無限的可能。
所謂“試錯”,就是通過不斷地嘗試、不斷接觸未知的領域、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事物,直到你找到那個你發自內心的熱愛,每天一睜開眼就迫不及待地從床上彈起,想為之拼盡全力的事業。當你找到這樣的工作,當你有一份你愿意為之傾盡全力的職業,堅持下去,你會距離你想要到達的高度,越來越近。
我想說的“試錯”,不是鼓勵正在讀此文的你,隔三岔五地去跳槽,碰到一點壁有一點不順心如意就立刻辭職然后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不是的。所謂的“試錯”,是要你在每一份工作中都拼盡全力,抓住一切機會去了解你所在的行業,去嘗試,去實踐,去盡可能多的學習和了解這個行業或這家公司的整個運作流程、企業文化、管理模式,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和方向。
剛入職的年輕人,大多是從一些看似毫無技術含量的簡單工作開始的,別太指望你的公司,在你剛進入的幾周、幾個月,就能給你特別高大上的活兒。別忘了你的老板也是個普通人,他也需要觀察你一段時間,對你做個大致的風險評估,才能決定把什么分量的任務交給你。但最最普通的工作,也可以在做好的同時,學到很多東西,不是嗎?比如今天老板讓你復印公司的某項文件,在核對每一張紙是否印刷清晰的同時,你不也是可以大致掃讀一下文件內容,了解下公司近期的業務方向嗎?比如在會議過程中,只負責端茶倒水的你,不也可以旁聽一下具體內容,學習下跟客戶談判的語言技巧和方式嗎?
別總是以怨婦的姿態抱怨老板不器重你、公司不重用你,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在將其做得盡善盡美的同時,學到些附贈給你的東西。只要,你善于發現,并勤于學習。
當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對所在的公司和行業足夠了解之后,如果你依然發覺,這項工作真的不適合你,或者融入這樣的工作環境對你而言太痛苦,那就不要猶豫,去嘗試一個你所感興趣的公司或新的領域吧。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愛憎喜好和擅長的事物。年輕時多走點彎路沒關系,多犯點錯也無妨,在一個問題上栽了跟頭,下次你才知道如何避免,不是嗎?
別總想著一次就找對路,哪有什么一勞永逸之事,多去嘗試,多去“試錯”,趁年輕,趁你依然勇敢,趁夢想依舊在,大膽地去試錯吧。
跌跌撞撞地走,遠好過原地停滯不前。
趁年輕,一路勇敢地“試錯”下去,別害怕失敗。哪怕錯了九十九次之后,依然咬緊牙關走下去,沒準第一百次,等待你的,就是你苦苦追尋的那條獨一無二的、只屬于你自己的路。
趁天色尚早,趁依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