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TX答辯季,不管是內網還是外網的熱度都相當高,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我最近也是答辯大軍里的一員,第一次參與,感受頗深。
特別是內網討論,有很多蠻深刻的評論。
眾生相
回想整個過程,還是有點意思的。
- 比較輕松,還沒開始準備,看到報名鏈接時順手點了報名,想著時間還長呢。
- 日常討論,主要討論往年的名額,一些莫名其妙來的小道消息等等吧。此時氛圍也還沒緊張起來。
- 確定答辯時間,開始有一點點緊張的氛圍了
- 陸續有一些G的答辯開始了,有些萬事通同學開始分享其他G的一些答辯情況等等
- 陸續開始有同學討論選題方面的內容了
- 大概在真實答辯前一個月的樣子吧,陸續有人開始跟自己leader對齊選題,并準備PPT內容了
- 準備兩周,大概出第一個版本PPT,開始跟leader對齊
- 內容持續調整
- 大概一周后,此時大概出第二版PPT內容基本敲定
- 細節不斷調整
- 開始準備試講,根據試講情況不斷調整內容
- 兩三天后,敲定PPT大概80%的內容
- 答辯前兩天,還有人整個推翻重寫,整宿不眠的寫
- 答辯前一天,開始寫演講稿,準備QA
- 答辯
- 答辯后,有的唉聲嘆氣,有的興高采烈,有的沉默,有的滔滔不絕...
當前的看法
因為沒出結果,其次本次我也比較悲觀,畢竟第一次參與很多流程一時間跟不上,比如有的人會寫稿,寫QA,而我一臉懵圈,權當陪跑,走個過場,不小心過了那就是“得之我幸”。
- 答辯上的QA環節,不要去過度解讀它。
- 千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
- PPT跟演講、匯報是職場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環,個人以為是頂級軟技能之一,認真對待,盡力而外。
我的經歷
事實上,我的經歷跟前文提到的總體感受,是相近的,但是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又有點不一致。
關于風聲
TX這邊有一些習慣,那就是經常是固定小團隊一起吃飯,其次每個團隊總會有一兩個萬事通,或者自帶幽默氣息的人,非常有意思。
比如其他G答辯的風聲,名額,通過率等等
比如部門往年答辯結果,誰的好,誰的水等等
比如...
少聽,該干嘛就干嘛。
關于選題
怎么講,大多數時候開發都在做CRUD,要硬憋出一些特色,確實殊為不易。幸好我之前的兩個組寫過一些音視頻領域的相關內容,雖然也不是什么高壁壘的東西,但是相對在CRUD里摳摳搜搜找內容,確實會更有值得分析,值得打磨的東西。
經歷過一次,對我后續的研發思路也會有影響——面向答辯準備。
- 在團隊中盡量做更有意思,更有挑戰的事,不要擔心臟活累活
- 做方案時,要體系化思考,并且把每個方案都記錄在案,以便后續答辯時找到當時的思路
- 收集各項指標,記錄在案,至少也要保存
- 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更要全面收集,全鏈路的數據都收集,并記錄在案
- 學會計算成本
關于ppt。
這是第一次以匯報或者答辯的角度準備ppt,需要顯得正式,嚴謹,且專業,頭疼不已。
內容
為此參考了很多互聯網技術分享的ppt,最后也多少整出個四不像玩意了。但是因為經驗不足,參考了太多技術分享的思路去寫,而不是從答辯訴求的角度去寫,第一版把重心放在業務流程上的方案設計,這樣出來的內容顯得空泛,大而虛,總有一種沒有抓住東西的感覺。并且,現在互聯網架構大同小異,仿佛這些思路不需要經過思考就可以做出來,所以寫出來自己也不滿意。
于是找導師對齊,重新捋出思路,確定方向。整體思路會圍繞
- 業務場景,流程要能夠將明白
- 體現出思考的過程(比如根據業務特色做出來的設計、優化思路)
- 數據化、量化
有了這樣的前提,基本又花了兩周重新寫了一個版本,再找導師對齊是確定方向上對了,剩下的就去一些細節優化。
關于試講
在試講期間,真的要選擇合適的團隊,避開有些同學瞎說,最要命的是質疑你的項目價值,總覺得你的內容次,打擊你的信心。而好的試講師會認真聽講,并適當的給出一些你的內容里可能會被挑戰的點,以及挑戰的一些可能的方向,并給出相關思路。
有些同學的點評,讓我分分鐘想把他的腦袋錘爆。
關于答辯。
嗯,給我的感覺,真的挺一般……
有些是真的為了質疑而質疑,優秀的面委會根據你的方案進行探討,詢問,交流。最要命的事,為什么會會有壓力測試這樣的說法,很難理解,技術答辯難道不應該把核心點放在技術上,討論方案的優劣,壓力測試的目的是什么?
關于答辯后。
有好多同學答辯后會做很多討論,也有的人閉口不談,就是嘆氣,有些同學跟我聊天說被問的心態崩潰,被質疑的很不舒服,總之有的出來信心滿滿,有的出來垂頭喪氣。
我心態歷程也有點復雜,當然結束之后是真的放松了不少,不過最終結果沒出來多少可能會牽動心里一些想法。但是,我覺得盡量還是要調整心態去面對,整個過程盡力而為即可,而結果雖然重要,但是卻也不重要。
不要因為沒有過而覺得自己真的不行,特別是答辯被質疑時,自己做的東西有沒有價值自己最清楚,自己做的方案是不是在那個背景(綜合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下的最優解就好,是的話那千萬不要因為質疑自己。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