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的消費者到產品的生產者(大多以加入企業的形式)的轉變與驚險一躍,安逸的境地里待久了,對很多臨畢業找工作的學生而言,手足無措、茫然四顧就成了常態。
假定您離畢業還有1年以上的時間,就可以不用臨時抱佛腳的突擊進步,1年時間的找準方向去積累,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難事。本質上,找一份工作,是以自己的技能,參與到社會分工協作的過程中去,技能轉化為價值。
這里延伸出兩個重要方面,一是自己的技能,這是學生階段按部就班地鍛煉出來的。只是知識的原料太陳舊、老師太慵懶、自己不主動,幾年下來,同齡人的差距就拉得很大了,有人拿offer到手軟,有人如鴕鳥躲寢室。二是分工協作的網絡,需要去提前占據、浸淫,熟悉業內情況。
其實,“找工作”一詞應該在我們的腦海中抹去。理想狀態是讓工作找你。怎樣才能找到你呢? ——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怎么樹立?——就得有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廣而告之。
比如,作文就是是一項重要的作品,可作為寫作技能的展示。可供操作的方式是:“每天一寫,發在微信公眾號,并同步在簡書、微博等平臺上”。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把握如下兩個要點。
- 上量,哪怕剛開始行文無物,哪怕堆砌累積,寫多了,自然給他人以震撼,自然會形成“寫文—思維鍛煉—閱讀汲取—寫文”的正循環的向上指數成長的過程。
- 某一領域鉆進去。在寫的過程中,也是尋找興趣的過程,不斷地演進,你的興趣、所擅長以及社會所需的三者之間,不斷地融合,并因興趣而鉆研,形成競爭優勢則為擅長,以所擅長的技能,去施展發揮,解決相關的問題,滿足社會所需。興趣不斷聚焦到擅長的子領域中,鉆進去,作為木桶的最長一塊與社會分工協作,無縫銜接,“長桶”致勝。
酒香是必須的,在技能鍛煉上量并形成我有人無的競爭優勢時候,當然也需要門面展示的多樣且易得的渠道,也需要行業的浸淫與協作體系的深度參與。這在往常的傳統方式,主要通過實習來完成。但是囿于實習崗位少而應者眾,實習,也成了找工作的前奏與預備役。于是又陷入“無經驗—不能勝任—無機會”的死循環中。
還是要感謝互聯網,可以時刻追蹤你所心儀的企業、行業,并想象自己以在家辦公的工作者的心態,具體去做一件可以幫助該企業的事,主動打補丁,參與到你心儀企業的具體工作的事項中去。
比如,主動為該企業寫個完備的、用心滿滿的文案,發私信給該企業;比如主動發現企業的某APP的bug并多多反饋,可以作為體驗師,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案并呈上自己的方案;比如主動成為客服的一員,在論壇等地方,解釋他人對該企業不滿的地方,予以回應......先假定你是企業的一員,有了范,久而久之,你就自然地是企業的一員了。
若實在時間不夠,需要臨時抱佛腳了,也行。因為缺乏積累,被拒的概率高,短期的救命招式是提高投簡歷的頻次,并在不斷地被拒的過程中,突擊學習。因為筆試、面試中所不知的,回來后,馬上Google落實,在Google的幫助下,再次回答在筆試、面試中所答不出來的問題,這次的答案要詳盡、周到、條理,而后再微信發給面試官,盡量在真誠度與勤奮度上提升。
此外,有個Mindset是,被拒是正常的,有面試時驚喜的,面試被提問多(哪怕自己答不上)那更是驚喜的驚喜。就這么,不斷地從錯誤、從無知中,補習班式的突擊成長。因為這種的無知,是屬于自己知道自己的無知,就會奮起直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