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家庭生活幸福感?

安娜·卡列琳娜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琳娜》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學習心理學之前,只覺得這句話講的特別有道理,但是到底為什么對?說不出個所以然。

學習了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之后,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內涵。

我們先來拆分這句話的關鍵詞:

幸福的家庭,意即一個家庭生活的結果是幸福,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意即不同的幸福家庭之間有共同的特征。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意即不同家庭的不幸福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這篇文章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幸福家庭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因素決定了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如何讓家庭生活更幸福?

一、幸福家庭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何為幸福?有人覺得有錢是幸福,有人覺得事業成功是幸福,有人覺得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幸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指出:幸福就是對他人有貢獻感。

你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你會說,這個是讓別人覺得幸福吧?那我呢,我自己不幸福怎么辦,如果我自己都不幸福,那怎么可能帶給別人幸福呢?沒錯,現在社會的主流思維都是由此及彼,由己度人。我不評判它的對與錯,只是覺得它把幸福這件簡單的事情變的復雜了。

接下來我們詳細來聊一聊阿德勒是為何會持這樣的觀點。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幸福的對立面:煩惱(不幸福)。


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人生所有的事情可以總結成三大課題:工作、交友、愛。

人生三大課題

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通過工作獲得社會資源,保障自己的生存。

人是社會性動物,通過交友與別人產生聯系,來獲得社會的認可。

人是分為兩性的,通過愛情和婚姻來維系兩性關系和家庭關系。

所有的課題都需要通過與人發生關系,才能完成。在與人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就會產生各種問題,產生各種煩惱或者不幸福的感覺。

不知道你看懂了沒?我幫你做個推導:

因為你必然會遇到工作、交友、愛這三大課題,所以你必然要與人發生關系,人與人是不同的,必然會產生各種沖突與矛盾,所以你必然會產生煩惱。所以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說到這里,你會不會覺得我在扯淡,既然人必然會產生煩惱,那又怎么會有幸福可言呢?

是啊,煩惱一定會產生,而且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但是我的前提是人與人是不同的,如果人與人都是相同的,那煩惱就不會產生了啊。

接下來,我們談一下如何獲得幸福?

世界上都沒有相同的2片葉子,怎么可能有相同的2個人。沒錯,世界上沒有相同的2個人,但是所有人的目標都是獲得幸福

人際關系沖突的根本原因是你阻礙了他實現獲得幸福的目標。可能表現在你阻礙了他升職,你阻礙了他賺錢,你阻礙了他在所有人面前表現自我的機會,方式不同,但是結果相同。

解決人際關系沖突的唯一辦法:幫助他實現他的目標。幫助他實現他的目標,你們就是朋友、兄弟、戰友、一家人,還會存在人際關系的問題嗎?你還會有煩惱嗎?

別人是獲得幸福了,那我怎么辦?為了幫助別人幸福,我不是得犧牲很多么?那我還會幸福嗎?

阿德勒心理學的幸福行動是:提升共同體感覺。


不同層次的共同體

共同體就是“你”和“我”組成的一個小組、組織、團體。

共同體感覺包括3個要素:

1.信賴他人=人們會向我伸出援手

2.信賴自己=我對他人有貢獻

3.歸屬感=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那如何提升共同體感覺?

1.停止強制行為,增加他人受到尊重的體驗

2.認可對方與自己的不完美

3.感受“貢獻感”,也就是自我滿足。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何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因為幸福家庭的成員每個人都為了幫助家庭成員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努力,每個人都覺得幫助到別人是一種幸福,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氛圍,家庭必然會走向幸福的道路。

這樣的思想在學校、公司、社會也是適用的。

二、哪些因素決定了一個家庭是否幸福?

影響一個家庭幸福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每個成員的性格、不同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同成員的社會經歷等等,幾乎是包羅萬象,所以人們說一個家庭就是社會的縮影。

阿德勒指出影響一個家庭最主要的幾個因素分別是:家庭構成、教育、性格。

1、家庭構成

阿德勒認為家庭關系,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對于一個家庭的影響巨大,兄弟之間的關系遠勝于親子關系對一個人的影響。

身為家中的老大,本來獨享父母的愛,但隨著老二出生,失去了獨享的優勢,父母的愛被瓜分掉了。于是兄弟之間開始爭奪“父母的愛”。

排行中間的孩子由于無法獨享父母的愛,容易變成好勝心強、具有攻擊性又個性別扭的人,思維方面比較傾向以自己的人生必須靠自己開拓為座右銘。

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往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容易成為不努力不好強,強調自己什么也不會,還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獨生子女往往深受父母影響,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的影響,不少人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感到很棘手。

2、教育

在被斥責、稱贊中長大的人,要是在不被斥責、不被稱贊,就不會采取行動,于是他們認為不評價他們的人,都是敵人。斥責、稱贊的教育方式都是試圖控制孩子的教育方式。

斥責只能求得一時的效果,不但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還對奪走對方挑戰困難的勇氣,是對方越來越我行我素。

我們應該以平等視線進行良性溝通,只要通過親密溝通,就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錯誤。重要的是,這么做能建立起信賴關系。

對于個性較強的孩子,溝通無法達到教育目的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結果體驗”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在失敗中去體會,經過多次失敗,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自動調整自身。

3、性格

性格可以從各個層面來思考,性格分為“開朗的性格”、“沉悶的性格”、“親切的性格”、“怕生的性格”等無數種,但這些都只是淺層等級的性格表現。

性格的深層部分有著堪稱所有性格根本的三種價值觀與信念,這三種價值觀分別為自我概念(我是……)、世界觀(世人是……)、自我理想(我必須是……)。

淺層性格就是根據這三種性格的組成來決定的。

一個人有以下三種價值觀:

自我概念:我對任何人都沒有興趣;

世界觀:大家不會理睬無趣的人;

自我理想:反正沒有人理睬我,所以我還是低調一點,保持沉默比較好。

從這3個價值觀看來,這個人不是“開朗的人”而是“個性沉悶的人”,不是“親切的人”而是“怕生的人”。明白這些,你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人會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性格。

三、如何讓家庭生活更幸福?

許多人在經歷了一些挫折之后,就開始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

在阿德勒看來,一個人不是缺乏獲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的根本在于要提高自身的勇氣,也就是提高克服困難的動力。

阿德勒對于如何提高勇氣,提出了一套科學的解決辦法。

第一步: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首先要明確自己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交友、愛。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完成你的人生課題。

然后要明白自己的人生課題要自己負責,不要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你可以聽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意見,但是要自己做決定。不讓別人的想法強加于你。

最后,也要明白不要去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自尋煩惱。無論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都只有建議權,而不是代替他人完成人生課題。

第二步:提高共同體感覺和活動力。

無論生活陷入怎樣矛盾的境地,記住線頭永遠在自己手上,不管別人怎么想,先從自己開始,先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對別人有貢獻感、有價值的人,也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途徑。

在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勇氣時,阿德勒提出了共同體感覺和活動力相關性的四分法模型。

共同體感覺--活動力

共同體感覺越高、活動力越高的人,他面對人生的困難時的勇氣就越多,這樣的人相信通過與人協助可以得到更多的正向反饋,正向反饋越多的人越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別人認可越多的人就越幸福。


總結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家庭成員都擁有較高的共同體感覺,社會活動力也比較高。

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家庭成員的排行、父母的教育、個體的性格對家庭的影響尤為深遠,任何一個因素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都有可能出現不良的化學反應。

在面對人生困難時,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要相信一切取決于自己,當下的每個想法、行動都有它的“目的”。最后要有勇氣從容面對,從課題分離開始,最終達到共同體感覺。

最重要的是,對別人有貢獻、對別人有價值,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