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
1.如果你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你該如何選擇你的另一半?是白富美高富帥,還是有內涵有思想其他一般?
2.有人說:買房永遠不會吃虧,而你現在年齡已過40,眼看升職位無望,究竟買還是不買?
3.面對肆虐的疫情,有人說要把揚州的病人分散至江蘇其他地區隔離,你是同意還是不同意?
4、如果你的同事上班不好好工作,而你努力了半天,卻跟他拿一樣的薪水,你是感到不公平還是無所謂?
這些問題都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可是我們真的會選擇嗎?我們選擇的標準又是什么?怎樣選才能無怨無悔?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被生活中這些大事小事所困擾,總是不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或者明明已經選擇好了,但被其他人隨便一問或一游說,就換了答案的話,我想你也應該和我一起來讀一讀尼爾.布朗的《學會提問》。
書里指出:如果我們要做到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不人云亦云,我們就要自己學會去問為什么。只有通過不斷地問,才能對問題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拿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可是很多人又會說:道理我也明白的,可是我究竟該怎么提問呢?有沒有什么方法或步驟可循呢?
辦法當然是有的,下面就跟隨我一起,鉆入作者的腦袋,去一探究竟吧?
一、要過好此生,就必須擁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定義:是指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系統的評判,而不是一味接受。
它是一種淘金式思維,即帶著問題去看待事情,通過問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和最合理的看法,從而做出更好的決定。
二、進行批判性思維的10個步驟
1、找準論題和結論
1)論題:指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一般帶有以下字眼:
是什么、應不應該、怎么樣、多少?(如:我們應不應該生二胎呢?)
論題比較快捷的尋找方式:先找結論再找論題。
2)結論:指對方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它是通過推理得出的結果,是對論題的回應。
一般由以下詞引出:因此、由此可知、顯示出、我們要說的重點是…….(如:因此,我們應該提倡節儉)。但例句、數據、定義、背景材料、證據是不能作為結論的。
如何找結論呢?它一般出現在開頭或結尾。(如:講了這么多,我想說的是。。。。。。)
2、找到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即回答為什么?)
理由:是指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
找到理由的方法:先找到結論,然后問為什么?
理由一般帶以下字眼:由于、因為這個原因、研究顯示。。。。。。(由于德爾塔病毒傳播的迅速,導致疫情蔓延不僅速度快,而且范圍廣)。
注意點:理由要完整且充分。
3、要明確關鍵詞語的含義
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關鍵詞或短語,判斷其意思是否含混不清,是否能支撐起作者的理由:尤其關注多義詞(如自由、公平等)和抽象詞(如高收入、幸福感等)。方法:
1)、找到這個詞語不同的含義,并代入句子中,看是否會對理由支撐結論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若影響重大,說明作者推理是存在漏洞或有異議的。(小TIPS:讀書時,要不斷問“作者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尤其針對關鍵的抽象詞)
舉例:購買“春天”牌止痛藥,30分鐘見效。
論題:你應該買“春天牌”止痛藥嗎?
結論:應該買理由:30分鐘見效
關鍵抽象詞:見效,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讓你昏昏欲睡,還是讓你睡過去后明天醒?有點混淆不清。
2)、結合上下文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詞語的意思;
3)、審慎對待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尤其是政治語言(如恢復、公平),是否是帶了作者偏見。
4、要關注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1)假設定義:是指對方沒有明說出來的想法,但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可能還有一定的欺騙性。
2)假設分類:分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A、價值觀假設:是作者想當然的一種看法,認為一種價值觀比另一種價值觀更重要。
B、描述性假設: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將來是什么樣的看法或想法。
面對以上兩種假設:我們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去思考這些假設是否站得住腳,是否有證實它的理由。
5、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謬誤
推理過程的謬誤即推理的欺騙手段,有三種情況: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假設或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
2)把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
3)找證據的前提需要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6、證據的效力如何?
1)證據的定義:指持論者所告知的明確信息,用來證實或捍衛一個事實斷言的可靠性。
2)證據種類共8種:直覺、個人經驗、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3)如何判斷證據是否有效?
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要相信它?需要證據來證實它嗎?證據的效力如何?
4)評判各類證據存在的問題及可信度
A、直覺:完是全憑借自己相信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說出理由(不可信)
B、個人經歷:容易犯以偏概全謬誤(不可全信)
C、典型案例:思考是否有代表性,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例子(不可全信)
D、當事人證詞:缺乏需要證實的任何信息(不可全信)
E、專家意見:專家也常常會犯錯+不是他研究領域的內容他就更不是權威(不可全信)
F、個人觀察:我們通過觀察后描述的東西是經過一系列價值觀、偏見、態度和期望值過濾后剩下來的東西,帶有個人主義色彩(不可全信)
G、研究報告:會因為研究質量高低、研究成果互相矛盾、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研究人員個人原因(期望值、價值觀等)、結論被他人歪曲、研究結果經不起時間考驗、研究樣本不能代替整體等原因導致失真(不可全信)
H、調查和問卷:存在填寫人未填寫真實情況或理解偏差;填寫人對問卷概念不清等問題(不可全信)
I、類比:只是兩個相似事物之間的一種對比手段,但相似不等于相同(不可全信)
7、有沒有替代的原因
1)替代原因定義: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2)使用情景:當別人證實這個是引起某件事起因的證據時,你要考慮是否有以下情況
A、能否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B、這是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C、是相關關系還是因果關系
D、是否存在有時間先后順序但不是因果關系
E、如果有很多原因,這個原因更合理嗎?
8、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使用數據作為證據可以更令人信服,但它卻存在以下情況,導致數據并不能代表真正事實
1)數據收集過程是否合理?(如:是否所有的人都配合收集?收集到的是否都是真實數據等等)
2)數據顯示是否帶有偏見?(如平均數的概念究竟以什么為標準?范圍如何?)
3)是否為滿足所需,從結論推導出應有的數據,而不是真實的數據
4)是否通過省略數據來造成欺騙(如截取一段上證指數來說明指數基金漲跌幅能否超過股票?)
5)是否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迷惑人(如減少33%的危害和從9人降低3人,是否是同一個意思?)
9、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掉了
重要的省略信息定義:指那些會影響你該不該被作者或演說者的論證所影響的信息。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時空限制
2)持論者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導致論證匆忙完成
3)持論者知識不全面
4)持論者想欺騙別人
5)持論者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態度等
6)被提倡的行動潛在的負面效果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1)背景:結理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后才能得出來。所以你對理由的含義進行不同的推測,那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2)結論存在的結果
A、有多個結論
B、結論必須在某個條件下才能顯示其合理性
C、存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可能結論
D、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有的結論比其他結論更站得住腳)
E、更多可能的結論,導致更多可能的自由選擇
總結:通過以上10個步驟,我們發現生活處處是陷阱。而要證明一個觀點是否正確不僅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在任何一個步驟中往往會產生各種可能和歧義。
所以在這條尋找真理的道路上,只存在越走越明的情況,而不是只會出現只有一條路的情況。
因此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對看到的每一個信息、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學著用以上一個或幾個步驟進行不斷循環提問、解讀和論證,然后得出自己認為最正確的結論。那么我們的人生,也就是屬于自己審視過的人生。
我相信過程雖然曲折,但道路是光明的。希望我們一起,能不斷學習把批判性思維運用于生活中, 然后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更加多元,我們的思想將更加深邃,我們的人生會走得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