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都市]《梧桐小區》第一卷—006:重歸梧桐小區

[都市]《梧桐小區》第一卷—005:真正的高雅,苦難煉就!

上一章,我們講到;飽受苦難的Mary林離開了大陸,跟著父親來到了美國,她的命運又會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

Mary林的青春年華在那十年浩劫中被摧殘殆盡,就連身體也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她再也不能重回舞臺了。

女人天生就是水做的,遇到寒冷、嚴酷的環境的時候,女人那種堅韌的特性就表現了出來,水,凝結成了堅硬的冰,可以抗拒任何嚴酷的環境。而當環境重新春暖花開的時候,堅硬的冰重新化作水。不過,這樣水卻是徹骨的冰涼,這種涼,就涼在心里。

在那嚴酷的年代,Mary林像冰一樣,很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生命。

到了國外后,生活重新安定了下來,她原來強撐生命的動力突然消失了,她變得有些迷茫,環境越溫暖,內心卻越冰冷,她重新有了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沖動。

她的心里,對那個救了她一命的造反派大頭頭,經常克制不住的泛起一種非常強烈的恨,她不斷地在內心里進行“懺悔”與“原諒”,可是,這種恨意依然沒法消除,總是時不時地從心里猛地竄出來,大聲地問著:為什么要救她?如果那個時候就死了,她也許就可以得到重生,也不用面對這揮之不去、冰涼徹骨的痛苦記憶。

就在Mary林被這“揮之不去的恨意”纏繞的時候,虎王被公派留學,到美國來讀碩士了。

雖然,虎王這時已經成了家,他不可能與Mary林走到一起了,不過,虎王的出現,還是讓Mary林又有了生活的熱情。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虎王依然是那個跟在妹妹身后,呵護、照顧妹妹的小哥哥。

虎王去讀書,Mary林就像小妹妹學哥哥樣,也開始了她的讀書生活,Mary林到同城的大學里,旁聽了東西方文化的課程。

白天,Ta倆一起去上學,到了晚上,要么,和虎王一起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要么,在虎王的琴聲里跳舞。

漸漸地,在這種學習生活中,Mary林冰涼的內心,又重新溫暖了起來,她好像又發現了生活的意義。

虎王讀完碩士,去德國讀博士,Mary林也去了德國繼續她的學習。

在德國的學習中,Mary林從自己九死一生的經歷中,感悟到了一個生命秘密:當一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的時候,這個人“最本源的心靈”就被激發出一種強大的能量,突破層層的人性的束縛,散發出人性的光芒,給人以無窮的力精神力量。而“懺悔”與“原諒”就是找到“最本源的心靈”最有效的方法。

Mary林發現就是來自“最本源心靈”的這種精神力量,讓她在沒有盡頭的苦難、屈辱中坦然地面對著一切。

Mary林真正感悟到了苦難對自己的意義,她失去了在她那個年紀的所有一切,換來的是,她這一生中最為珍貴的東西——體悟到了自己的“最本源的心靈”,以及發現他們的方法:“懺悔”與“原諒”。

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億的人,這其中又有幾個人發現過自己的心靈?又有幾個人體悟過自己“最本源的心靈”呢?

有了這樣的發現,Mary林一下子覺得,自己在蕓蕓眾生中,是個幸運兒,是個幸福的人。

但是,Mary林發現,雖然自己體悟到了自己“最本源的心靈”,但是,這個心靈并不純凈:對過去苦難的不安、冰涼、驚恐深深地嵌入了她的內心深處,不管她怎么在內心里進行“懺悔”與“原諒”,這些不安、冰涼、驚恐的感覺總是無法消除,常常在她不經意的時候涌上心頭,又把她拖回那個不堪回首年代。

心理醫生告訴她,有些心靈上的創傷,越是逃避,反而會在歲月中加強,只有去直接面對,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地克服、消除。

就好比要克服恐高癥,只有面對高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克服,總是逃避高度,那種恐懼感永遠也沒法克服,只會在意識中不斷的加強、加強。

有了心理醫生的建議,Mary林一等到女兒上大學,她就重新回到了梧桐小區,她要在給她帶來痛苦記憶的地方,消除最后的痛苦記憶,她要讓自己“最本源的心靈”保持純凈。

……

除了父親George林偶爾會帶著她的外孫女從香港過來與她一起住上一段時間,Mary林在梧桐小區,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生活。

雖然一個人生活,可是她并不寂寞,從小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她喜歡的東西不少,鋼琴、寫字、寫作、舞蹈、閱讀、京戲、做點心、做菜,還有受了虎王的影響,養貓也是她的最愛。

當然,她最大的愛好,是在家里辦沙龍,和她那些朋友一起玩音樂、繪畫、舞蹈,還有詩歌與小說的朗誦、排練小話劇,當然還有作美食。

Mary林屬于那種吃過苦頭的老派上海人,對外面的世界不管不問,就像她從小過的那種生活,只管生活在自己那種高雅、又文藝,充滿情趣的小圈子里。

就在這樣的生活里,Mary林內心里的創傷慢慢恢復了,不過,她也離不開了梧桐小區,因為,這里有“融匯東西方文化”的老的海派文化。老的海派文化底蘊是傳統的西方文化,很高雅、很文藝,又融入了傳統的中華文化。這種兩種傳統文化所融合出來韻味,在全世界都是找不到的。

80年代與她一起出國的那些朋友,和TA們父輩在50年代末從香港重回上海一樣,也都陸陸續續回到了梧桐小區。說到底,老的海派文化的已經滲入這批人的骨子里了,不管這里曾經給TA們帶來過多少苦難,但是,在TA們的基因里已經離不開這種文化了。

有了這么一批從小一起長大“小朋友”,Mary林更加離不開這里了。

Mary林最近發現,這群與自己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也都漸漸變成了老頭、老太,Mary林的心里不免有了一些失落的感覺。

失落過后,Mary林突然有了一個念頭,自己家里有這么多的房間,為什么不租出去幾間,找幾個女孩子進來住呢?

一來,可以交幾個年輕的小朋友,二來,也可以教教她們。

Mary林堅信她們這種小圈子的高雅文化,不管是在什么時代,都不是老年人的文化,而應該是年輕人的文化。

這種文化至少對于培養“上海女孩子”是很有用的,她發現現在上海的女孩子像“上海女孩子”的越來越少,上海之所以是上海,有海派味道的女孩子是一種很重要的因素,沒有了海派味道的女孩子,上海的韻味就淡了不少。

找幾個女孩子與自己一起住,至少可以影響幾個,Mary林很為自己的想法激動。

梧桐小區外面的十字路口就有一家房屋中介公司,Mary林找到了房屋中介公司,把她的租房信息掛了出去。

她給中介公司提出了一項附帶的要求,房客必須是精通一樣樂器的女孩子,另外再精通一門藝術,可以抵扣2000元房租,當然,給中介公司的中介費是一分不扣的。

Mary林愿意出租房子,對于中介公司來說,是件天大的好消息,雖然租金不菲,可是一定搶手的。

梧桐小區的房子,在這一帶的房屋出租中屬于稀缺資源,有點文藝的人都想住進來。

但是,這里的房主卻很少有人愿意出租的,出租的,一般都是一些條件比較差,合住著多戶人家的破敗老洋樓。

像Mary林這樣的獨戶別墅洋房,基本上是不會有人愿意零拆出租的。即使有出租,也都是全家出國了,整棟出租。

所以,中介知道Mary林的房子一定好租的。

但是,Mary林提出的條件:“房客必須精通一樣樂器”,這讓中介有點為難。

房客好找,精通樂器的房客不好找,還要是年輕的女孩子,這就更不好找了。

雖然梧桐小區離交響樂團不遠,附近還有個音樂學院。但是,要找個精通樂器的女孩子還是有難度的。因為樂團的女孩子在上海都是有家的,而音樂學院的女學生,在學校里都有宿舍,即使到外面找房子住,也是和男朋友一起同居的,這顯然又不合Mary林的要求

這讓中介熱起來的心,不免有點冷。

雖然條件有點苛刻,不過,一個月后,Mary林還是接到了中介的看房通知電話。

————————————————————————————————————————————————————

Mary林能否找到中意的房客呢?且聽下章分解。

[都市]《梧桐小區》第一卷—007:第七章:寧波女孩:關瑩瑩(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