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17《快樂男聲》終于落幕了。李健作為導師加入這個音樂選秀節目在這個夏天一直成為話題。其中有一種爭論是說,作為“音樂詩人”的他該不該來這個和他“不是很搭”的不溫不火的選秀節目。該不該來都已來了,現在節目也結束了。那么,有了李健的《快樂男聲》變得不一樣了嗎?
變了。
一是多了份沉穩與從容。從海選開始,導師李健就多次在各種場合告誡選手快樂男聲只是音樂愛好者表演的一個舞臺,比賽輸了離開這個舞臺并不是什么生離死別,淘汰了不代表什么,沒什么好絕望的;一輩子很長,你還年輕,也不必非得靠音樂謀生。諸此種種。而選手確實也從中感受到了他傳達的一份淡然和過來人的那份從容,也就沒有出現太多痛哭流涕、糾結糾心的場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季軍尹毓恪,這個18歲的高中生整個參賽過程從頭到尾淡定真誠,灑脫自在。此外,李健的冷萌段子、幽默風趣也在整季節目中隨處可見,加上他個人的人生智慧或者說“雞湯”吧,對投身于緊張激烈的比賽中的選手們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撫慰作用。也給整個節目注入了一份沉穩的氣質,不驕不躁。
二是多了份真實,貼近生活。在前期很大的篇幅中,節目象個音樂記錄片,全景式記錄下在這個秀當中所有人的真實反應,沒有太多刻意的編排,如果有也是為了更好地呈現選手的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這些音樂男孩,并管中窺豹,折射出了在表面光鮮的音樂生活后面隱藏的別的或真實或真誠的東西。比如呈現了每個選手面對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最真實的情緒反應,沒有任何修飾與隱藏。最典型的莫過于將洪雨雷對黃榕生選自己為pk對象的不解與憤悶完整地記錄并播放出來了,沒有判斷誰是誰非,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觀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這種不加以評判不爭辯對錯的做法在綜藝選秀節目中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在這里,每一個人可以是演員,也可以是導演,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心中的裁判,你可以在這個節目里盡情的表達你要表達的東西,不管是何種情緒:懷疑、沮喪、憤怒、不服------就是要讓你這個年齡做該有的自己。
如果要再加上一條,那就是在場外沒有所謂的“狗血”和“黑幕”。一切都執著于、專注于音樂本身,主線沒有偏離掉,觀眾視線沒有轉移。
不知是否這種不一樣的變化,不一樣的氣質,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和更有實力的選手的加入,反正這屆選手總體水準較高,爭議較少,這又是不同往屆的。
可是又好象沒有變。
看看進入“冠軍之夜”爭冠的四強選手:魏巡、養雞、黃榕生、尹毓恪。
魏巡、養雞、黃榕生3個人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參加過多次選秀節目的“圈內人”,唯獨18歲的高中生尹毓恪更象個“素人”。
尹之前雖然沒有什么選秀經歷,但據說從小就活躍于當地的表演舞臺,也專門學過音樂,算不上是“外人”。有天分的草根選手還是沒能擠進這個爭冠舞臺。尤其是奪冠的還是“故人”(魏巡在某音樂選秀節目是李健戰隊的學員)。
“似是故人來”。
魏巡毫無懸念地拿到了冠軍。
四強在5進4時的網絡投票數就基本排定了最終的座次。爭冠之夜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第一到第四名一如當時的排序。
沒有逆襲,沒有反轉。很多人期待的被李健譽為“老天賞飯”的尹毓恪也沒有進入最終的冠亞爭奪,只能成為“尹季軍”。
唱功最好的還是拿不了冠軍。
李健在快男第一期節目開始就說了,絕對公平的比賽是不存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言下之意是說導師肯定是有個人好惡或者說個人偏好,這就是個比賽,遵守節目組制定好的游戲規則,一節節比下去就行了。
李健這個定調不說相當好吧,也是相當高明的。
這又不由得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李健在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里面說的一段與《快樂男聲》有關的話,細心聰慧如你或許可以從中領略到“健哥”到底給2017《快樂男聲》帶來了什么變化:
最近,我在擔任“快樂男聲”的評審,那些懷揣音樂或是明星夢想的年輕人面對略顯殘酷的淘汰規則所展現的脆弱和勇敢、糾結和釋然是頗有感染力的······事實上,這中間只有幾個人可能成為職業歌手······有時我看著這些年輕選手,會隱隱地擔憂甚至心疼,因為再過10年,他們人到中年,還在追逐著這個夢想,夢想距離他們可能比今天還要遙遠,而此時來自家人朋友的鼓勵到那時可能會基本消失,也許已變為壓力和阻力。我很想告訴他們,可以找一個其他的工作讓自己生活得開心些、舒適些,別讓夢想壓得喘不過氣,業余時間依然可以唱歌寫歌。如果一定要自己無路可退,那就要做好無怨無悔的準備,也要做好會有人說你一事無成的準備,就像一個苦行僧,一生都在修行,直到戒掉所有的迷惑、失望、悲傷、患得患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