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一條微信給刷屏,主要是講我們學校的一個師妹,20剛出頭的小女生,從初二就用打工的錢開始了背包客的生活,獨自走遍了40個國家。攀巖、登山、滑翔、跳傘、沖浪、蹦極、騎行去新疆、巴厘島裸泳、跟陌生人親吻、在零下的漠河脫光上衣、建立了筑愛公益志愿者協會、資助了國內兩個孩子和非洲五個孩子學習……各種你想要做的、不敢做的事,她都做了。
大家看完她的故事之后都很驚訝,女生一個人去這么多的地方,不怕遇到危險嗎?到底是什么給她了這么大的勇氣獨自一人旅行?
旅行了那么多的地方,她也上演過狗血的劇情——中途遇過偷竊搶財和劫色,幸虧學過武術躲過一劫;當沙發客時也曾在凌晨被趕出去;為了自保也曾在德國凌晨的大街上瘋狂奔跑;直面過戰亂的場面;剎車失靈險掉懸崖過;為救陌生女子頭部受過傷;在荒山野嶺分享過自己珍貴的食物;吃過樹皮和草喝過雪水;在日本人荒島求生,幾天沒吃過東西 ……即使面對著種種的困難,她還是堅持在路上。
到底是什么給她了這么大的勇氣獨自一人旅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做。”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她有了行走的力量,堅持下來。
有多少人也曾經夢想著去各地旅行?卻擔心這擔心那而沒有踏出半步。有多少人面對自己夢想,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呢?
面對同一樣的東西,為什么別人實現了,你卻遲遲在原地不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行動了,你卻沒有做,所以你就只有羨慕的份。人都是可以有意識的主動地把自己訓練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的,只要你自己肯去做出改變、去行動。
我們經常說的,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了呢?夢想是要有,但是我們還得要有堅定的決定和行動的勇氣,這樣夢想才會有實現的可能性。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里面有這么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它講到,夢想是需要你做出改變的,而改變的發生需要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內心的認定,內心的聲音足夠強烈,足夠向往或者足夠厭惡。二,行動的勇氣。內心的認定涉及到人的追求,背后是一個價值觀念系統,可以通過學習、接受新的知識思想等途徑以構建;面對未知的勇氣,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強化——一次次的把自己拋向未知。
有了堅定的內心和行動的勇氣,有些人又會覺得現在才開始追夢,會不會太晚了?面對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永遠都不要覺得晚,因為人生永遠都不會晚。
我大學很喜歡的一個老師,一個50歲的老奶奶,她也是現在才開始學習開車考駕照,一點都沒有因為自己的年齡原因放棄自己想要去做的東西。她還跟我們講,以后退休了,她才不會待在家里看看報紙過老年人生活,她要去學鋼琴,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彌補兒時的遺憾。
美國著名畫家莫西奶奶,做了大半生的農婦,也是到了76歲才開始繪畫,80歲才舉辦人生的第一個個展,由此引起轟動。人家莫西奶奶這么老了都沒有覺得晚,相比之下,你會覺得自己晚嗎?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這樣那樣阻礙著我們,其實這些都只是你開脫的借口而已,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一個努力朝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只要你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實現的夢想,就一點點地去改變、去行動,這樣你的夢想才不會只是一個白日夢,而是一個真真正正可以實現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