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應(yīng)對模式 說話過腦
情境管理 前置準備
共計 125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
一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苦惱,那就是總覺得自己不會說話。不是把天聊死,就是分分鐘得罪別人。難道會不會說話是天生的嗎?你是否也有機會通過掌握一定的技巧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呢?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xué)(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xué)家安德斯·艾利克森 (K. Anders Ericsson)認為,一切技能都能通過刻意練習(xí)來獲得。
“刻意練習(xí)”你可能知道,但具體要怎么做呢?本篇將介紹三種技巧,供你參考。
-------------------------------------------
二
第一招:準備多種應(yīng)對模式
《溝通的藝術(shù)-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指出“擁有多樣的行為反應(yīng)”是溝通高手的特質(zhì)之一。
比如面對一個戲弄你的同事,你該做何反應(yīng)?
許多低水平的溝通者只會寥寥幾種反應(yīng)模式,比如尷尬地笑笑或強烈的反擊。
實際上,除了以上兩種呆板的應(yīng)對模式,還有更多方式等待你去練習(xí),并且在關(guān)鍵的時候?qū)a做出不一樣的反應(yīng),它們包括但不僅限于:
1.移花接木,轉(zhuǎn)移話題。把當前尷尬的話題引到其它topic中去。
2.說體會。你可以表示這種玩笑讓自己很尷尬,希望以后別再開了。
3.沉默不語。用沉默使對方自己感到尷尬。
你的準備越充分,應(yīng)對的方式越多,你就有更多的資本與人們做各種溝通中的博弈。
-------------------------------------------
第二招:說話前先過腦
試想一下,假設(shè)你在第三方不在場的情況下說ta的壞話,但恰恰這個“第三方”此時從門口進來,你會有多么地尷尬?因此,說話前倘若假想你們的話題對象就在你們一旁,你說出來的話是否會相對比較謹慎?
同理,“說話不過腦”是也一種類似的“無壓”溝通模式,處于這種模式下說出來的語言往往容易得罪人甚至給自己挖坑。因此,說話提前過腦就意味著要“活在未來”,在和對方說話前考慮一下你的受眾對你的語言可能會出現(xiàn)怎樣的反應(yīng),如果這種反應(yīng)為負面可能,那就要重新組織語言或者更換話題。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對方是提問方,我來不及“過腦”又該怎么辦呢?可行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重復(fù)對方的問題來給自己爭取時間,從而讓自己的回答更為得體。
尚未形成習(xí)慣前,“說話過腦”可能需要刻意為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項技能成為你的本能反應(yīng)后,你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凡是從你口中說出的話要比人們的平均水平要嚴謹?shù)枚唷?/p>
-------------------------------------------
第三招:情境管理術(shù)
老板生氣的時候你會當場提出休假的請求嗎?哪些話能當眾說,哪些話只能一對一的情況下講?這些實際都是情境管理術(shù)的范疇。很多職場新人都不懂一個道理:當眾提建議是拆臺,私底下提建議是補臺。所以ta們往往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情境管理術(shù)的掌握不僅意味著說話需要分場合,同時也意味著說話前要判斷好對方正處于何種情緒下。你準備說的話可以現(xiàn)在說還是要待會兒等ta的情緒過了以后再講,或者需要ta在某種特定情緒下講效果更好。情緒管理術(shù)屬于說話技巧里的中高級心法,同樣需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觀察、學(xué)習(xí)和實際的操練。
情境管理術(shù)雖然不容易一蹴而就地掌握,但一旦修煉成功,你就有了察言觀色的本領(lǐng)和得體說話的前提條件。
-------------------------------------------
三
從我們的三個技巧來看,“會說話”不僅僅是把話說得漂亮,更是一種說話前就要做足功課的前置條件。所以,如果你還在追求華而不實的語言,那么,從今天看到這篇文章開始,你可以嘗試著操練這些不一樣的方法,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會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