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官想聽到什么樣的答案

在職場面試中,應聘者最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長這樣的:“你為什么要應聘我們公司?”或者,長這樣的:“你為什么要應聘這個崗位?”。類似的問題被稱為“動機問題”。換句話說,是哪些動機促使你決定應聘某一公司的某一特定崗位。

那么,面臨這樣的問題,應聘者應該如何回答才能滿足面試官那挑剔而苛刻的“胃口”呢?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各類招聘信息,相對比較正規的招聘信息基本上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招聘單位簡介、招聘崗位名稱及崗位描述、資質及能力要求、聯系人及聯系方式。排除最后一項信息,其他信息基本上可以歸為兩類,第一類,關于招聘單位及崗位的信息;第二類,關于對應聘者要求的信息。我一直認為,求職在某種意義上與相親很像,都是一個根據雙方條件進行匹配的過程,只不過一個是匹配人與工作,一個是匹配人與人。因此,作為應聘者,無論是在面試前的準備,還是在面試過程中的交流,時刻要牢記一件事:如何使自己與招聘的崗位相匹配。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招聘信息的欄目已經構成了對應聘者回答動機問題的框架指引。動機問題通常是在面試的最初階段即被提出,可以被看作是雙方就前述主要招聘信息進行的第一輪框架性的交流。也就是說,面試官希望應聘者回應的恰恰就是招聘信息中的內容,面試官希望應聘者做到的是”知己知彼“。從知彼的角度來說,應聘者了解公司嗎?了解到什么程度?了解招聘的崗位嗎?是否對該崗位的工作內容、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有清晰的認知?從知己的角度來說,應聘者的價值觀是否與公司文化相匹配?應聘者是否具備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應聘者已有的工作經驗是否及如何有助于履行新的崗位職責?由此可見,動機問題并不復雜,也不神秘,更不困難。只要應聘者做了充分的準備、認真的思考和衡量,完全可以給出面試官所希望聽到的反饋。

那么,應聘者應該如何就”動機問題“進行準備呢?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應聘者在面試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會直接反應在面試現場。例如,若應聘者在面試前對所應聘公司的了解僅限于招聘信息上的簡介,在面試現場無論如何也沒法就公司文化、公司業績、公司優勢與劣勢等侃侃而談。因此,為有效回應面試官的“動機問題”,應聘者除了通過登錄公司網頁、網絡檢索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公司的基本情況以外,最好能夠與曾經或正在公司工作過的人進行交流,了解該公司的實際運行狀況如何;如果囿于資源的限制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至少可以跟那些與該公司打過交道的人又或者是從事同一行業的公司里的人聊一聊。相信我,沒有哪個面試官希望聽到應聘者的反饋僅僅是“這個公司在業界很出名啊”、“公司的辦公環境很誘人啊”、“公司所處的地點我很喜歡啊”、“公司的業績很好啊”這樣的范范評價。此外,你對你未來的雇主了解越多,反饋越精準,也說明你越是認真對待這份工作。這種態度本身,就為你贏得了先機。

其次,如我說言,“面試”如同“相親”。僅僅知彼還不行,還得知己。實際上,在面試之前,應聘者就應該進行了不止一輪的”模擬配對“:對比崗位描述及資質要求,反復琢磨自己的學歷、知識、經驗、能力及技能是否符合該崗位的要求。而一旦進入面試,應聘者的任務是要說服面試官,自己跟招聘的公司和崗位是“天造之和”,因此,應聘者務必拿出“硬貨”,說明自己是符合崗位要求的。當然,人無完人,很難保證應聘者的資歷百分百的符合崗位要求。萬一出現了自己在某個方面未能達到招聘崗位要求的情況,應該如何補足?我通常會有兩個建議:第一,公司文化和價值觀是公司在選擇人才時的潛在的要求,但卻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應聘者可以通過價值觀匹配的方式,說服面試官,只要“三觀合”,其他問題都不是事;第二,能力不足、經驗不夠,都是可以后天彌補的,但是心態、工作態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價值觀的一部分)卻是很難轉變的。因此,良好的心態和工作態度,可以彌補應聘者在經驗和能力方面的不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