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為政篇第二十則。
1、原文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傅佩榮原文
季康子問說:“要使百姓尊敬、效忠與振作,應該怎么做?”孔子說:“以莊嚴態度面對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以仁慈之心照顧百姓,他們就會效忠;提拔好人并且教導能力不足的人,他們就會振作起來。”
傅佩榮:正義和仁愛并重
正義就是善惡有報。為什么善惡要有報應?因為人有做任何事情的自由,同時后果自負。如果只講自由不講責任,這個自由就是空洞的。真正的自由是行為的結果是好的,就得到稱贊;行為結果是壞的,就收到懲罰。
仁愛即讓活著的人有歸屬感。凡存在之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與條件。人生在世,總希望知道自己活著的憑借,也希望被人寬待、接納。
“孝”、“慈”,即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百姓。先說莊嚴再說孝慈,正如“父嚴母慈”,百姓自然既敬又忠。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有莊嚴和仁慈兩種要求。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季康子問,怎樣才能讓人民敬畏、忠誠而且勤勉?孔子說:用莊重的態度面對人民,人民就會敬畏;做到慈愛和孝順,人民就會忠誠;能夠對善舉進行褒獎,對沒有能力做事的人進行教導,人民就會勤勉。
其實可以明顯地看出,兩人各自所言針對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季康子希望是知道能夠有什么方法讓人民行動,獲得某種敬畏、忠誠和勤勉的品格,為統治制造便利。孔子卻沒有直接回答他的疑問,而是告訴他應該從統治者主體做起,以身作則,那么最后人民自然就會受到教化了。儒家所認為的為政之道,是在統治者層面就要賢明正直,從上至下的一種教化。上一則的“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宣揚的一個道理。不要老是要求人民這樣或那樣,不能舍本逐末,應該追求正本清源。
4、弘丹學習心得
這一段也是與政治有關的。我們讀了《為政篇》,看到孔子的政治構想,他對統治者是有比較高的要求的,他希望統治者“仁愛”,“莊嚴”,“孝慈”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百姓。這樣的構想是非常美好的,但是統治者卻很難做到。而且,孔子在《為政篇》只講政治構想或理念,很少涉及如何操作的層面,這也許也是難以落實的原因之一吧。這些政治構想就像公司的企業文化,需要有《員工守則》這樣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來實踐企業文化。
這段話對于企業管理層如何管理員工也是有借鑒意義的。我覺得這三點中,“仁慈之心”是最重要的。當你以“仁慈之心”對待員工時,他們是可以感受到的。
家庭教育也可以借鑒這段話。在教育孩子時,仁慈之心要貫穿始終,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也需要教育孩子,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行為,孩子錯誤的行為要及時得疏導和教育,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改正。當然,身教勝于言傳,你不能告訴孩子不要做這個和那個,但是,自己卻去做這樣那樣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會開始反駁,不認可你的教育。在孩子教育過程中,身教勝于言教,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該慈愛的時候要慈愛,但不管是那種方式,都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孩子的,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二十則的理解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是魯國的執政。實際上他和魯君一樣,是個有遠大理想而懶得去努力的執政。這一點從他和孔子的對話就可以看出。
這次他問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對國學有興趣的企業主想問的問題:“我想要教導老百姓學會尊敬領導、忠于領導,還要讓老百姓互相督促著共同提高,要怎么做才好?”孔子的回答是:“領導接近百姓時注意保持形象莊重,則老百姓自然會尊敬領導;領導推崇孝和慈,并用父母對子女的慈一樣的態度對待老百姓,則老百姓自然會將對父母的孝的態度用來對待領導,這樣就是忠了。提拔做得好的,對做得不好的教導他們如何做,這樣老百姓自己就會互相勉勵提高了。”
在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思想更多地體現出傳統貴族的行事原則——身為領導應該以身作則,以德服人,選拔人才要首先重視道德。
實際上在創業階段很多老板都能或多或少地做到這三點,這也是他們能夠不斷提升的動力源。所以說,成功的老板真的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只不過后來隨著地位的提升,手中掌握的資源越來越多,身邊拍馬屁教人學壞的也多了,有些領導受到蠱惑,開始認為自己擁有這些是理所當然的,也就不再繼續努力,不再堅持這些讓自己成功的原則。這時候的領導往往會覺得下屬不如當初努力,不如原來那樣尊敬領導了,就會想到借助各種管理工具,借助《弟子規》,殊不知最重要的問題只是出在自己身上。
這一章和上一章講的問題大致相同,都是告訴領導,首先要自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