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食色于“2014-07-04”被最美應用推薦,時過9個月,應用市場又出現了較多美食編輯/指南/社交類app,由下載流量來看,食色并非持續成功。此次選用“食色”做分析對象的初衷是想借以往風頭浪尖的app尋找產品體驗報告的分析模式,畢竟網絡上體驗文字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借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最終做到競品分析時,竟然對新生應用,諸如“覓食”產生強烈好感,也不禁生發市場競爭的感嘆:app找到核心競爭力才不至于朝夕兩重天,這也算是意外的收獲了。
一產品概述
1產品定位
從尋找美食到美食分享與交流全過程覆蓋
美食推薦/圖片美化/美食分享/美食交友/美食足跡記錄。
2產品應用下載量/發展歷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據來自酷傳網)
二用戶分析
1目標用戶
就餐之前尋求推薦的人;喜于在社交網絡曬美食的人;
2滿足的用戶需求
尋找美食;照片處理;美食圖片分享;吃貨交友;
3需求產生的場合
好友小聚,“去哪里吃呢?”打開食色尋一圖片感覺逼格夠高的餐館,按照推薦點單,上菜動筷之前喊停:照完再吃!結果照完忙著水印濾鏡修圖,處理滿意,分享至社交圈,有人點贊有人評論,還因此吸引網友主動聊天“xxx”,欣然一笑,不經意抬頭發現盤子空了~~
三產品功能分析(結構圖)
四產品優勢分
對用戶反饋及時;更迭速度較快
界面簡潔,清爽;區域直角矩形劃分
圖片處理功能強大,濾鏡種類較多+字體漂亮
附近板塊與大眾點評鏈接
五產品可以更好
分類不夠細致,例如菜譜的子分類缺乏搜索入口;
界面設計大小圖片不夠分明,用戶視覺落入較亂;
美食足跡板塊設計粗糙,例如加入“吃遍全國,線路/店鋪分布圖”;
日歷對非大飯團用戶沒有太大刺激作用,版面占用意義不大;
同步分享板塊可設置界面選擇項;
動態與個人中心版面內容的重復,個人意見:動態下照片縮小,社交互動版面突出;個人頁面,數據初步整理,例線路圖,按日期分類小圖標呈現,點擊可高清瀏覽及保存編輯。
“食色”的命名總讓人簡單的認為其圖片處理功能,可設置頁面動態導航導引用戶進行功能感知與體驗
七行業競爭分析
結題總結
1.功能優先級:先著力做好一個point,再慢慢加入另一項剛需的導引。感覺出團隊的糾結:競爭優勢在圖片處理,制作初衷在社區。于是功能太雜,找不出本應有的亮點。
2.很想知道大數據的使用效果如果?從最近流量變動來看似乎用戶并不買賬。
3.最后說說個人認為的美食類app的未來:人人參與曬單模式-涉及圖片處理+美食分享(含店鋪/美食/菜單推薦)+外賣銷售,盈利模式:推薦廣告+插播廣告+廚房用具/佐料交易+店鋪銷售提成。當然盈利建立在用戶群體建立與功能集成。
第一次嘗試寫產品體驗分析,疏漏與不足肯定存在,希望聽到更多批評指導的聲音,我也相信:成長,任何時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