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婚吧 |婚變帶來的新生

撰文 |April

編輯 |趙曉梅、蔡娜

圖片 |楊菲朵(微信公號:菲朵夜間飛行)

這個春天的下午,陽光在新綠的枝頭閃耀,我看著孩子、丈夫、父母的笑聲隨著風箏飄揚,內心的幸福感如此真實。

我終于開始相信,最好的年華已經來到。

那就是,你終于知道并且堅信自己有多好,不是虛張,不是浮夸,不是眾人追捧,不是不自知,而是內心明明澈澈地知道:是的,我這么好。

說實話,以前別人說我夠善良夠堅韌夠有條理,有著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一張貌似年輕美貌的臉,是個在別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出錢出力有能力的熱心人……

但是我一點都不自信,總覺得我擁有的東西,不過是因為運氣好。我小心翼翼,心懷恐懼,害怕變化。

戲劇性的是,越是擔心生活有什么閃失,突然其來的變化就真的來了。我怎么也沒預料到,關于自我認同的多年尋找、磨煉,最終的蛻變竟來自一場婚變。

經歷過痛苦的心理蛻變與成長,和丈夫的關系更甚從前,和公婆構建起更坦誠和關懷的關系,孩子也成長得很好。

是的,我比以前幸福了,從前總是心懷恐懼,害怕幸運離開我,擔心自己沒有面對變化的能力。

但是,現在我很坦然,很自信——我終于明白,現在的幸福,不是偷來的運氣,是因為確實配得起它。原來我如此堅韌、強悍、并且善良。

但愿我的內醒,可以帶給同樣困境中的女人些許幫助。

正如電影《桃姐》中的一段話——

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

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

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后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旅程的最后一天,五星級酒店的寬大陽臺上,面對云遮霧繞的山林,他轉頭對我說,“我們離婚吧”。

我心里的感覺很奇怪。不是震驚、痛苦,是心里噓出的一口氣,一種奇怪的長時間的自我質疑后的輕松和塵埃落定。我完全不能預料,當婚變來臨時,我的真實心情竟然如此。

其實那時的場景有多么悲催呢,不身在當時,很難體會得到——

孩子正當一歲半,我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身在資訊更新迅疾的創意產業,朝九晚五,打起精神勝任一份管理職位。

身材、外貌雖然時常被外人驚嘆完全看不出生育痕跡,但自己心里知道,生育帶給身體的負擔:在每一個陰天剖腹產傷口癢痛時,在多走幾階樓梯后背便冒虛汗時;更遑論反復發作的產后婦科疾患。內心的多重壓力和身體的不適,真的是能量透支的低谷。

他約我去旅行,這是產后我們第一次的出外旅行,我是如此開心。旅程的最后一天,五星級酒店的寬大陽臺上,面對云遮霧繞的山林,他轉頭對我說,“我們離婚吧”。

遠山是他身后氤氳的背景,像我猝不及防的短路腦子,一片混沌的輪廓。旅程中我一直高高興興地挽著他的手,把這次旅行視作改善一段時日以來我們之間疏離感的機會,可他的刻意疏遠仍然從周身的毛孔散發出來。

每一個空隙,他都在抽煙,心事重重,仿佛有什么決定已經誕生,我刻意的歡顏也遮攔不住。

他終于一點一點說出口了,用詞再委婉,理由終究是那么俗:有了外遇,要離婚。他愿意凈身出戶。

兩年之后的我,在《心探索》一期電子雜志的卷首語中讀到了這樣一句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巧合。只要你留心,處處皆是預兆。”

回想起來,那時的預兆早就無處不在了。一年多以來,越來越多的各種理由的加班晚歸、12點突然響起的短信提示、對我的下意識躲避、不關注、不交流、對孩子的淡漠,家好像變成了一個驛站……

我不是遲鈍的人,曾憤怒地質問過,你是不是有了外遇,甚至提出了離婚——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狀態。

我們是大學里的校園情侶,一起經歷了求職、擇業、事業的起步、從無到有的共同奮斗,直至事業財務上的小有積累。

我自認為我們十分了解對方,并堅信對彼此的重要性。從戀愛開始,我就是關系的主導者。

那時的我習慣性地認為,即使終結,也應該是我提出,況且這只是氣急之下的試探!但他對此的矢口否認,讓我一面覺得略微安心,一面又陷入患得患失的糾結中:我確實只是亂想么?我不喜歡自己面目猙獰的質問,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

婚變帶來的真正傷害不是關于忠誠的毀約,而是欺騙——為了一次出軌,需要對最親近的人說多少謊話?而一個人能欺騙的,恰恰就是真正信任他的人。

有孩子的女人遭遇婚變,心境和無子女會有很大差別。顧慮太多,很難率性。人說婚姻變故中的女人首先會去找“三師”:美容師、算命師、律師。

那完全是女人的應激反應。想以美貌挽回男人的心,想彷徨無助之際求高人預知未來,想到避無可避時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

這些都沒錯,夠理智夠堅強,勝過一個人關在屋里抓頭發撞墻。可是當我這樣做的時候,內心的傷痛為什么愈演愈烈?

我一遍一遍問自己,我這是怎么了,我怎么就把生活過成了這個樣子!每想一遍,我的心就像用鈍刀子割過一遍。

各種怨毒的念頭折磨得我夜不能寐,一遍一遍撥打他的電話,因為他不接聽,整晚不能入睡;也因為他及時接起,仿佛吃下暫時的止痛劑,茍延殘喘一晚,睡上3小時。我突然變成了一個自己也覺得面目陌生的女子,卑微到塵土里。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讀到這樣一段話——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遭到丈夫外遇重創中的女性一旦領悟了這段話,便不會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無力自拔。

更高的智慧經驗都在告誡我們,如果這個婚姻是你想要的,首先要給自己和對方多一個思考的機會。在沒有找到解決方法之前,讓自己學會抽離,懂得“擱置”。不要陷在揣測傷害交織的各種妄念中,不死不休。

在最初的痛苦階段,毫無經驗的我,瘋狂地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各種各樣的文字,我的情緒、我的仇恨報復之心、我的撕破臉的沖動……需要一個出路——

一個優秀的男人為何會選擇讓自己的品格墜落?是什么強大的力量讓他舍棄自己的光鮮羽毛?他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這些行為?他今后仍能有坦蕩的自我肯定、自我認同、自我尊重嗎?很驚訝自己在人生低谷中載沉載浮的時候,竟然還在為他痛心、悲憫。

其中,李子勛的觀點,在面對丈夫外遇的技術處理上,實實在在地給予了我極大幫助。

“婚姻是有生命的,就像兩個人的孩子,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面對丈夫有了外遇,我們不是要譴責他,甚至逼迫他,或者把他趕走,而是要用心理學的技術激發男人內心的善。

這其中有一個禁忌,就是女人不要認為男人發生了婚外情,就是不愛她了。因為一旦產生這個想法,女人就崩潰了,而且她會聯想到這十年來的生活全是欺騙,因為丈夫曾經告訴她,絕不會愛第二個人,她會覺得從一見面起,丈夫就在欺騙她,所以她整個十年的愛情都是假的,這個念頭很可怕。

她會覺得自己很悲慘,和這個男人生兒育女,都十年了,卻從來沒有被愛過,于是就陷入了絕境。她能怎么辦,就是憤怒,她就要抗爭,就要跳起來。

婚外情是一個傷害,但后面那些由聯想帶來的痛苦是跟她有關的……所以說,她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要為痛苦付責任。”

我還了解到,婚外情也有自身的規律。“婚外情有一個規律,前半年是一個熱戀期,你很難打斷。這時候的男人寧可去死,或者天王老子都不怕,他也不怕妻子,所以在那個階段你去進攻,或者做個了斷,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在中國,婚外情有一個曲線,如果這個男人還愛著他的妻子、愛著他的家庭,通常一年以后就結束了,最長也不會超過三年。”

更高的智慧經驗都在告誡我們,如果這個婚姻是你想要的,首先要給自己和對方多一個思考的機會。在沒有找到解決辦法之前,讓自己學會抽離。不要陷在揣測傷害交織的各種妄念中,不死不休。

心中萬馬奔騰,各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恨男人恨小三的痛苦襲來時,告訴自己“再擱置一下”。面對從未遭遇過的情感經歷,來自本心的聲音在說:擱置一下,這是你所不了解的。去看,去真正想清楚,去做對自己負責任的決定。

是的,醫治是需要時間的。

度過這段婚姻的低谷,我和他花掉了一整年的時間。他回歸家庭之后,我們有過坦誠的長談。雖然雙方都已暴瘦,心竭力疲。但我們都滋味難辨地看到,情感瓦礫中生長出了新的親密關系,新的相互認識與期許。

我們認識到,不妨把婚變看輕一點,要知道世上比它重要并嚴峻的事情太多,戰爭、天災,生離死別。決定婚姻走向的,是我們望向未來的視線是否一致。

把婚變視作一次情感考驗,相信人心可以在經歷之后覺悟和蛻變,進化成為更成熟穩固的新結構,才可能真正達成和解,結成新的信任。

再次回顧當時的經歷,我深刻感受到,時間是最大的能量,人類療傷復原的能力超過我們的預期。

現在,我已經能夠客觀而平靜地反思前后一年時間的蛻變歷程。我能度過婚變中最低迷的階段,能給對方留有冷靜省思的余地,留出一條回家的路,最終還能從瓦礫中重建起新的情感模式,比原來更成熟、更好、更舒服的,首先值得慶幸的是,我努力保持了理智與克制。

它們也讓我洞察到,人性中的善良,是巨大的力量,是身在痛苦中也不忍不管不顧讓對方身敗名裂,被父母親人視若仇敵;是當那些圍繞背叛產生的想象,像潮水一樣洶涌來去時,還告訴自己,“他不是最壞,我也不是最慘”。

是努力回想那些他給予過我的真實的愛護,仍然感謝來自他曾經的關懷;是不能讓自己自暴自棄,同樣以出軌作“報復”,珍惜當下男女欲望膨脹、情感混亂的大環境中,那個一直貞良正念的自己。

而最終,對別人的善,也成了成全自己的真正力量。正如在某基督教網站看到的一段話:

我們選擇寬恕,

因為那是治療自己傷口的唯一管道,

不是為了審判對方,

而是使自己更完全。

我們曾談及婚姻中的空間與時間。婚變的轉機,來自時間的能量。我最早的絕望恐慌、不安不甘,他的積重難返、冷漠堅決,需要被時間沉淀。

我感謝當時的自己,能夠保持獨立的生存姿態和平靜的克制。他也在我的姿態中,開始冷靜反思。

因為決定“擱置”而保留下的空間,讓他逐漸看到,多日積壓的外遇秘密與謊言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內心壓力,而最終“破罐子破摔”提出離婚后,他才真正開始面對婚姻與外遇的真相。

如同一只鳥,渴望籠門外的自由,看不到所謂禁錮帶來的舒適安全,而現在,籠門打開了,需要決定的是它自己,走還是留。

他告訴我,我在家人面前的保密隱忍,沒有對他的同事親友大肆宣揚,在孩子面前顯示的樂觀堅強,讓他看見了仿佛從不認識的我。

他覺得,一直的我,都是強勢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雖然我的外表文雅溫婉,而我也終于能夠平靜接受這樣的評價,也了解到,所謂關懷與付出,需要研究、關注對方的需求,否則就只是滿足自己的表現欲和占有欲。

其實,連我自己都看到了不一樣的我。堅韌的、冷靜的、善良的、強大的。我懂得了和內心的聲音交流,思索:沒有他,我的價值會不會減少?我只能跟他一起生活嗎,認識他之前我是怎么生活的?我有能力(而非權力)規定他這輩子只能愛我一個人嗎?我是誰?要什么?他的人,他的心,還是婚姻的形式?我能不能離開他獨自生活?

經過不斷的思考,答案清楚地成形:我要伴侶(即使終是另一人)的心;我要培養情感獨立的能力;好好管理情緒,運用智慧和伴侶相處,才可以有未來的幸福。

我也逐漸形成關于婚姻本質的思考:

婚姻關系不像父子或母女有血緣關系,它是經由選擇而來的,只比朋友關系更進一步而已,如果有一方決定結束,這關系就不再跟原先一樣,既是后天的選擇當然有可能改變或放棄。

所以,一個人的生活重心不應該放在那個隨時有可能變化的關系上,而應放在自身的心靈成長與建造上。

經過“外遇”風波之后,我告誡自己,也勸說朋友,不要把神圣的美德套在自己身上,做一些自己覺得很苦、但可以贏得別人贊美的事情,違背人性的事情都無法長久。

原諒一個曾經傷害你的人,如果是為了贏得寬宏大量的美名,或為了犧牲自己以維持家的完整,那你一定會痛苦、會不甘心、總有一天會爆發開來翻舊帳。

但如果是為了讓自己免于妒恨之苦、為了讓自己能繼續享有婚姻的好處、為了自己能有平靜的生活、為了自己心靈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說服自己,有所獲有所得,你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平靜。

因為我們都是凡人,不要強迫自己做圣人。要自己永遠看得起自己,要面對任何人都無愧,也不要讓他感覺愧對自己,這樣兩人才有可能再續未來。

心靈的成長和心胸的開闊,算是從不愉快的外遇事件中得到的意外收獲:對人對事,我變得謙卑;對于自己未經歷過的事情,再也不預設立場,不敢給別人亂出主意,也再不拿大道理去塞給那些彷徨無助中的人,轉而注意情感的認同和陪伴。

最重要的是,在卸下對“美德”的致力追求與自得之后,人生仿佛進入了“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的第三重。

境隨心轉,我的心放下了,他的心也跟著變柔軟了。很多細節我們不需要主動去撕開,有些真相不需要去追究。

當然,我們也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校園情侶那種兩小無猜的關系。但我愿以更寬容的心、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情感和婚姻。

幸福的婚姻,或者說相對幸福的婚姻,我們感恩。不幸福的婚姻呢?誰之過?現實情況是,許多人在進入婚姻或者婚姻中的家庭關系發生改變之后,會出現對幸福感的體驗日漸低迷的階段。

倘若婚姻遭遇“觸礁”,智慧的做法是不要把焦點放在“誰之過”上,而是放在如何獲得幸福上面。

多少人執著在死胡同里,爭道理、爭權益、爭真相、爭細節,卻很難跳脫開來。只有當事情聚焦在“我們的將來”時,那些已經發生了的細枝末節真的一點都不重要了。

有一天,讀到紀伯倫在《寂寞的智慧》中的一段話。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獨立。

交出你的心靈,但不是由對方保管,

因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納你的心靈。

是的,流動的生命如此廣闊,希望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朵遮住陽光的烏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