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成為討好型人格了!

昨天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話題:什么是討好型人格?

看到之后,就想到了之前的自己,

對待所有人都是不拒絕的態度,甚至還帶著一點想要討好的目的,

不過我的改變,也是從一句拒絕開始,

一個高中就認識而且關系還挺不錯的朋友找我幫忙,

雖然事情不大,但是我真的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拒絕,

但是在我告訴他結果之后,我就被對方斷聯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直到過年朋友聚會,才重新開始講話。

說實話,這種行為挺幼稚的,就像我們初中孤立別人的樣子,但也正是這一次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養成慢慢學會去拒絕別人,保持自己開心的前提。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蔣方舟出現的那一期奇葩大會,

她七歲寫書,九歲出書,估計在很多人眼里,她就是一個天才型人物,

但是這樣子的她,也有著一段討好型人格的經歷。

在節目中,她也分享了自己的那段時光:

戀愛中,對方一直打電話辱罵她,但是她不敢拒絕,甚至還一直向對方道歉......

即使已經害怕的全身發抖,但是還是不敢說出那句:我生氣了

其實,像她一樣的人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

我們不敢在領導要求加班的時候說出不同意,不敢在朋友請求幫忙的時候拒絕,

因為這樣的反應會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會影響到彼此的心情,甚至交情。

?▽▼

那么,討好型人格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他們不懂拒絕,或者說不敢拒絕,

害怕拒絕別人時臉上失望的表情,更擔心自己從此便被隔離在外,

就是這種心理,讓他們即使明白這種請求的不合理,但是依舊會產生愧疚。

《人間失格》中有一句話: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的確如此,在討好型人格心中,即使他們做出了拒絕別人的行動,也還是會想向對方道歉,

通過表達歉意,來消除別人對自己的不滿,來減輕那份愧疚感。

相反,如果能夠幫助到別人,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自豪感。

?▽▼

討好型的人做事往往以他人高興為目的,這也使他們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更擔心自己說出想法之后,受到別人的不喜歡。

他們經常會安慰自己:

  • 忍忍就好了

  • 算了吧

  • 沒事, 我挺喜歡的

  • 不用管我,你們開心就行

  •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即使自己內心不舒服,也不會且不愿意產生反抗。

    以讓出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為代價,試圖來換取一個良好的社交關系。

    ?▽▼

    小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你懂事點”,

    懂事這兩個字可以把我們心愛的東西贈送給他人,讓我們和同學發生沖突時先學會忍耐,

    于是,我們習慣于把喜怒哀樂藏在心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長大后,這種小心翼翼更加塑造了自己的完美,

    從不說不,總能“默契”的和別人達成一致,

    在別人看來,你們之間的關系依靠的緣分和默契,但只有你自己知道這是退讓之后獲得的契合。

    即使明白,但依舊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因為你擔心如果自己一不小心暴露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們就會因為這份不和而離開自己。

    雖然那樣吸引了很多人,但那并不是真正的你。

    就如蔣方舟說的一樣:

    被人喜歡的那個自己經常會覆蓋真實的自己,就像很多女生拍照,有一天忘記開美顏,反而被真實的自己嚇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實現的時候可能會張牙舞爪,會顯得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追求個人價值,而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

    你吸引來的人并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因為真正的欣賞,是要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

    越長大我們越需要討好的人就越多,

    朋友、家人、同事、領導.....甚至是一個陌生人,也需要費盡力氣。

    但是,我們為什么不能討好一次自己呢?

    我們可以拒絕別人,也有這個拒絕的權利,可以說不,甚至不用找借口就可以拒絕。

    如果你因為一次拒絕就遠離我,那么正好,這層過濾網也幫我們篩除了那些不必存在的人。

    人無完人,我們做不到別人心中的樣子,也不能把所有事都做好,

    與其花心思去取悅別人,不如把這份精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過于彎腰,只會讓腰更痛,讓別人有機會嘲笑你的“駝背”,反而驕傲的揚起頭顱,更能贏得別人的贊譽。

    最后,

    希望大家可以勇敢的做自己,

    做讓自己開心的自己。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