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終將成為真實的自己
每次看《奇葩說》,我都會像高中聽老師講課一樣,記筆記。
最后一期收官之戰,我一個字也沒記下來,因為我走神了。(其實記了一點的,只是這么說好像比較順口)
最后一期的辯題是“我們最后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是一件壞事嗎?”
其實“我們終究要成為我們曾經討厭的那種人”這句話是電影《致青春》里的一句臺詞。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電影里的陳孝正和鄭微似乎以不同的姿勢詮釋了這句話。
當年那個寫作業馬馬虎虎,只講究差不多的女孩在進入職場后,變成了一個一絲不茍的女白領。嚴厲批評著下屬做事要認真,不能差一絲一毫。
而那個不茍言笑,嚴謹到只能用處女座去解釋的陳孝正。曾經最厭惡別人抽煙,在花園里坐下都要用書墊在屁股下的他。在后來,學會了抽煙,一身白褲子也毫不猶豫地坐在了臟兮兮的臺階上。
有人說這句話之所以引起共鳴,成為網絡金句,是因為它將成人世界里的現實和無奈,一語傾釋。
是的,我們都是看著童話故事長大的。
我們熱愛著所有正義與美好的字眼,我們討厭虛偽和奉承。
剛畢業的時候,我們就像個憤青一樣,看什么都不順眼。鄙視職場里溜須拍馬的同事,痛恨投機倒把的商人,討厭給員工穿小鞋的領導,我們不屑與他們為伍。
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上的顏色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著很多規則,它不像上學的時候,用分數去衡量所有人的努力。
最可怕的是,我們并沒有成為當初心目中英雄的模樣,反而漸漸也走上了我們曾經看不慣的那條路,我們變得刻薄,變得摳門,我們學會偽裝,學會假笑,學會圓滑的對待這個世界。
于是,我們覺得,我們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還是我們并不是成為了我們討厭的樣子,我們只是沒有成為我們想成為的樣子,所以我們不愿意面對這樣真實的自己。
可是我想說,長大的過程就是接受事與愿違的過程。
因為你搭乘的是一輛隨時會改變方向的列車,你不確定終點在哪里,不知道景色怎么樣,而你在任何一站下車,都會鑄就你不同的樣子,這些樣子一定不完全符合預期。
但是無論你變成什么樣,你還是你。
2 我們終將要用長大后的姿勢擁抱世界
《老友記》里有一句話:“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糕得要命,但你會愛上它的。
前兩天我朋友和我說她遭遇了不公平對待,明明就不是她的原因,卻被老板當著二十來個客戶和同事面前批評。好想回到學生時代,不用謹言慎行,不用看人臉色,老師也不會無故的冤枉你。
我說,你可以晚上一個人問候老板全家,但即使你回到過去,這些還是要經歷。
可能就像齊一唱的,我們總是越長大越害怕長大;
可能像馬斯洛寫的,成長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所以有人會選擇逃避;
可能就像網上說的,誰都愿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做你該做的事情,才叫成長。
我們總是寧愿相信也樂于接受這個世界的純真與簡單,所以我們本能的抗拒成人世界里世俗的一面,可是在我們真正與社會交手之后,發現我們曾經的固執和驕傲在規則面前不堪一擊,我們所看不慣的世故圓滑,察言觀色,斤斤計較…居然成了人生游戲里的標配。
于是,我們開始覺得,我們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然而這原本就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它從來不像我們臆想出來的世界那樣完美和簡單。可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適應成人世界的規則,而不是讓整個世界迎合自己的想象,或者在自己設計里規則里畫地為牢。
學會妥協,學會昂首闊步的和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這是一種自信和成熟。我們并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我們只是不再囿于童話的描述而見到了更真實的世界,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的方式,我們曾經避之不及,但現在需要欣然接受。
3 我們不討厭自己,只是討厭無能。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所以,我們不討厭自己,我們討厭的是無能的自己。
馬東在辯這道題的時候說,我們在單位里面討厭心機婊,我們會不會有一點是因為達不到呢?是因為我們達不到ta所得的好處呢?
民謠越來越火了,民謠音樂人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李志不再滿嘴臟話;陳粒擔任了某水果臺選秀節目導師…于是有人說他們變了,他們已經成為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了;
咪蒙在自媒體圈內紅了,她的觀點越來越犀利,文章越來越接近大眾,然后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說她變得世俗了,她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在《獨唱團》上寫金圣嘆的咪蒙了,她已經成為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
當韓寒不再憤世嫉俗,越來越多地融入商業,拍電影做宣傳,很多人就說,韓寒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有個性的韓寒了,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最不屑的自己;
所有吐槽,埋怨,討厭,說自己不想變成那樣的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尚且沒有能力變成那樣,這是一種無力改變的投射。
當別人成為了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當我們自身的能力配不上野心,于是我們就說我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我們不要成為讓自己討厭的自己。
然而當我們無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時,那么無論我們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討厭。
4 我相信的是,我們會成為更好的人。
奇葩說里高曉松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其實,我現在就成了年輕時最討厭的那種人,我年輕時最煩有人高高在上地指點別人的人生,可現在我在做的事,就是坐在這里,不停地說”
是的,生活猶如一出狗血的鬧劇,但仍不妨礙你為之向往。
如果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最初的樣子,如果我們都變成了不符合自己預期的人,那么請你謝謝自己,再接受了真實的自己之后,再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后,仍然熱愛生活。
當然再成為更好的自己之前,首先要接受真實的自己,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和做一個仰望星空的人不沖突。
最后希望我們都能在這稠密的生之庸常中,在這復雜的生活環境里,認識并接受真實的自己,擁抱不完美的世界,對那萬分之一的美好,懷有感恩之心,對那難得可貴的勇氣,無愧疚之意。
我相信的是,我們最終沒有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我們只是成為了更好的人。
End
文/陶小陶
圖/ FUMI KO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