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巨人之隕

“據柯達公司最新發布的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柯達公司的GAAP凈虧損高達46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公司取得了1200萬美元凈利潤。因此柯達不得不做出裁員 425 人的決定”


在數碼影像技術的沖擊下,傳統膠卷的輝煌時代早已一去不返。黃色巨人在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后,Kodak曾經輝煌的金色招牌早已不再閃亮??吹竭@則繼續裁員的新聞,我不經想到柯達倒下的原因僅僅是數碼影像技術的沖擊嗎?為此,我決定扒一扒其中的緣由。

數碼技術曾經的先驅者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款數碼相機是由柯達工程師史提夫·撒森(Steve Sasson)發明的。他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于 1975 年完成了數碼相機的研制。那是一個烤面包機大小的原型機,能生成1萬像素的黑白照片。可惜在傳統膠片盛行的當時,這一發明并為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甚至對史提夫說到:“這玩意兒很可愛,但你不要跟別人提起它?!保═hat’s cute but don’t tell anyone about it.)。隨后將該技術雪藏,僅在航天領域小范圍使用。

Steve Sasson和原型機的合照

一年后,柯達著名的科學家布萊斯·拜耳(BryceBayer)發明了拜耳濾色器, 該濾色器使用了由紅綠藍過濾器組成的馬賽克布局,這使得采用單個CCD或CMOS光傳感器就能拍攝出全彩色圖像。目前幾乎所有的數碼相機、攝像機和手機攝像頭都在采用這一技術,拜耳也被譽為“數字圖像之父”。

布萊斯·拜耳及其開發的拜耳濾色器

1991年柯達推出全球首臺商用單反相機DSC100,這臺相機以尼康F3為機身,具有130萬像素。但限于技術發展水平,沒有內置的存儲設備,需要在拍攝時拖帶外置的200M存儲單元(DSU),在存儲單元上還帶有一塊小型的LCD屏幕用于照片回放。整機重達7公斤,售價更是高達25000美元。即使有這么多不完善的地方,該相機的推出也引起了當時影像界的轟動。

柯達DSC100

1995年柯達發布首款傻瓜型數碼相機供非專業攝影者使用,開始涉足民用數碼相機產業。2003年9月,柯達正式宣布放棄傳統膠卷業務,向數碼拍照領域全面轉移。2004年,柯達推出的4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EasyShare-One。2005年,又推出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3900萬像素)的專業數碼相機KAF-39000。

柯達EasyShare-One
柯達KAF-39000

2013年,柯達破產后,曾向包括蘋果、三星和 Facebook在內的12 家公司出售了近1100項的數字圖像專利技術,可見其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既然柯達一直緊跟數碼影像技術的發展,甚至在初期還保持著領先步伐,那么什么導致了柯達的潰敗呢?

死守傳統,拒絕轉型

柯達是做傳統相機和膠片起家,從照相機,到膠卷,再到沖印店,早期行業老大的地位幾乎無人可以撼動。當數碼技術悄然興起時,柯達參與了技術的研發,也在數碼相機領域進行了發展嘗試。但此時公司傳統業務仍然在輕松賺大錢,數碼業務未來會成為市場的主流,但那也僅僅是遙遠未來,缺乏緊迫感。此時公司很難有決心把資金投入、研發重心和產品轉化轉移到數碼業務上來。公司經營光靠死守傳統的膠片制造盈利,并沒有開拓其他業務市場,直到2003年底才全面轉移到數碼影像方向。

此外柯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是化學膠片制造。雖然前期在數碼影像技術上起步早也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在光學儀器和電子原件的制造技術上并不擅長。前期沒有對相關技術投入進行研發,當真正意識到數碼時代全面到來時,與日系的尼康、佳能等轉型早的相機公司在光學儀器和數碼元件的制造技術上相比,已經落后太多。只能試圖靠收購現成的企業,購買外部元件進行相機的組裝生產,其產品成本高,利潤低。據統計柯達的數碼相機曾經做到北美市場占有率第二位,但利潤率只有2%。而全球其余大部分市場還是被主打高性價比和好看實用的日系產品占有。

日系數碼相機

反觀柯達傳統膠片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日本富士,很早就認識到其在數碼相機領域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將發展的重心調整到醫療設備、光電數碼影像、印刷以及高性能材料等領域,這些新的重點發展領域能很好地融合富士膠片的現有技術和新技術,并且具有巨大成長潛力,從而成功轉型。即使是國產的樂凱,也從傳統的感光材料制造商轉型為高性能膜材料、數字印刷材料、數碼影像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發、制造企業。

富士印刷設備

定位不準,錯過機遇

柯達一直沿用傳統相機制造的思路,將相機當成專用拍攝工具,早期的數碼相機產品工業氣息濃重,不好看也不好用。沒有意識到數碼技術的發展,已悄然改變了人們的需求。攝影拍照不再是注重專業設備的技術活,性價比高、攜帶方便、好看易用才是現代消費者所追求的。

當時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沒有開始構建他的社交王國Facebook時,柯達公司就意識到了人們有分享照片的需要,為此在2001年還專門收購了名為“Ofoto“的照片分享網站,改名為“KodakGallery“,為用戶提供了在線發布和分享照片的功能。可惜后來沒有更進一步繼續在上面投入更多精力,推出交友評論等網絡社交功能。因為該網站僅僅被柯達定位為“吸引客戶沖洗相片”的一種推廣渠道,沒有跳出相片作用是沖印出來留存回憶的思想束縛,沒把數碼業務當成一個新的市場來經營。

如夢方醒,大勢已去

現今,柯達的膠卷在電影業仍有一席之地,很多導演依然偏好使用傳統膠卷拍攝,不過隨著數碼技術的優勢日趨顯現,這一市場估計也不會長久。

柯達電影膠片

繼富士和寶麗來之后,柯達也開始進軍這一產業,推出了拍立得相機Printomatic。此外還有結合了數碼與膠卷的特性推出了Super 8 攝影機,并提供相應的膠片沖印和數碼掃描業務。可惜畢竟是小眾產業,很難重現當年的輝煌。

柯達拍立得相機Printomatic


柯達Super 8 攝影機

現在柯達全面進軍商業影像業,為企業提供產品包裝,功能性印刷和定制沖印等解決方案。2015年曾短暫的讓公司扭虧為營,但從現在新聞來看似乎也發展的不順利。

柯達商務影印服務

只能說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卻死在數碼時代,真是讓人唏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