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書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人類思想的各種顯著特征?
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決策的復雜性?
什么是大師級思考方式和辯證精神?
慢速思維、審慎思維的優勢?
快速思考的優勢?
權衡兩種思維模式的優劣?
如何規避判斷決策的風險?
我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了解“可得性偏見”,我在孫圈圈的一篇關于改變思維認知的文章中看到這本書,所以就追根溯源來到這里。
來,看重點:
1.什么是可得性偏差?
書中有這么一個測試,你可以試一下,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就有“可得性偏差”:
有一個孩子,鄰居如此描述他:“史蒂夫非常靦腆,少言寡語,很樂于助人,卻對他人或者這個現實世界沒有興趣。他謙恭有禮,做事井井有條,中規中矩,關注細節。”請問史蒂夫更可能從事哪種職業,圖書管理員還是農民?
思考后,你的答案是?……
農夫?還是管理員?
很顯然,史蒂夫的個性和圖書管理員有著驚人的相似。
但有些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統計因素卻很少有人關注,你是否想到在判斷前先了解一些數據:有數據顯示,農民與圖書管理員職業的比例超過20:1。
農民數量要多得多,所以那些“謙恭有禮,做事井井有條”的人也常常只能成為坐在拖拉機上的農民,而不可能是坐在圖書館咨詢臺后的管理員。
其實,不僅是你,眾多的受試者往往都會忽略相關的統計數據,人們僅僅依賴于相似度來作出判斷。
根據以上例子,你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可得性偏差,就是:因為受記憶力或知識的限制,我們在判斷和決策的時候,傾向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
這會導致那些顯而易見、容易記起、更形象生動的信息在我們判斷時所占比重過大,而忽略其它可能更有價值的信息。
2.如何避免可得性偏見呢?
1)多看書
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思路更寬,你的限制就更少。
2)利用問題清單進行判斷
問題清單如下:
a.做這個判斷,我的依據是什么?
b.我的依據是因為它們容易獲取嗎?
c.我的依據涵蓋所有問題嗎?還有什么因素沒考慮到?
e.是否有分析此問題的框架可以參考?
f.哪里可以找到客觀的數據?
如果是對一般性問題進行決策的話,你可以將上面這個問題清單簡化:
a.有依據嗎?
b.全面嗎?
c.有數據嗎?
我們只要養成這種思維模式,在你日常生活,工作中,時常用這3個問題作為判斷及決策的前提,你分分鐘就升級為專家級思考力!完美!很簡單實用有木有?!
由于人們太容易陷入可得性偏差,所以這里我再啰嗦兩句:
1.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的記憶中太容易獲得自己付出的信息了,所以建議你多回憶對方。
2.在團隊中,我們也要養成以數據說話的習慣。
可得性偏見會導致錯誤的認知和決策:如果支持某個判斷的依據更容易獲得,我們的直覺推斷和經驗往往會據此下結論,也往往會導致判斷錯誤。
因此,當你意識到這種認知偏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決策。
不愿培養思考習慣的人,就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讓我們一起學會思考。
附上我的黃金三分筆記,呈現我深度處理知識的過程。
好了,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
小結:
丹尼爾·卡尼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獨創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許我們這個星球上再無第二人比他更懂我們怎樣作出選擇、為什么這樣選擇了。
——史蒂文·列維特,芝加哥大學杰出經濟學教授,《魔鬼經濟學》與《超爆魔鬼經濟學》作者
【推薦閱讀】
書名:《思考,快與慢》
作者:【美】卡尼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3558
再PS:
我是愛學習的時尚辣媽
致力于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
每天閱讀一本書!
找同學!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