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10月,一位名震天下、百戰不殆的不世出名將,迎來人生中最慘烈的失敗,飲恨沙場。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曾經的霸主強權的消逝,以及整個已知世界最龐大的統一勢力的崛起。
我想這其中的背景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倘若同時去問一個東方人和一個西方人,卻很可能得到迥異的結果。
是的,以上描述的正是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楚漢之爭宣告結束,漢王劉邦問鼎中原建立西漢王朝的故事。但同時也是扎馬戰役,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全軍覆沒,布匿戰爭步入尾聲,古羅馬稱霸西地中海世界的故事。
中華帝國與古羅馬,地處世界兩端,彼此絕緣,自由生長,卻像孿生兄弟般有著太多共通之處,以至于讓人難以將其歸因為巧合。
這種相似點浩如煙海,但發展、過程、影響乃至時間都完全重合的重要戰役,實在是過于罕見。也許這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但從這個玩笑里,我們或許能探究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為了分析這兩場于東西方世界同時發生的由兩大勢力爭奪霸權的戰爭,讓我們先回到故事的起點,來回顧這期間都發生了什么。
東方背景:秦末各地叛亂,以楚國名門項羽為首的諸侯勢力推翻秦朝,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諸侯。其中漢王劉邦不甘,意圖擴張勢力,與西楚一爭高低。
西方背景:崛起于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共和國不斷擴張,對北非強國迦太基形成威脅,雙方為爭奪西西里島展開第一次布匿戰爭,以羅馬獲勝告終。后雙方因薩貢托沖突再次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打響。
宣戰伊始,東西方出現了一個共同現象,就是交戰雙方并沒有上來就展開戰斗。
項羽戲下分封后,諸侯心思各異,除劉邦外,齊、趙等國也紛紛叛亂,加之張良書信迷惑,使項羽對劉邦放松警惕,轉而優先對付齊國。迦太基方面起初也有類似的問題,但不是出在外部,而是國內。迦太基統治階層分為傳統農業派和對外貿易派,雙方政見始終不合,加之地中海的中繼站西西里島被羅馬控制,使得迦太基本國遲遲沒有派兵渡海作戰。
這個時間上的空檔使劉邦和羅馬得以進行充分的準備。劉邦暗度陳倉出漢中、還定三秦后,首先確保了關內的穩定,以作為自己的大本營,而后招降其他諸侯國,糾集塞、翟、魏、趙、殷五國聯軍,一時坐擁56萬大軍,直取彭城。羅馬方面由于先前早已將四周城邦征服,建立了牢固的羅馬聯盟,整個聯盟能調動的最大兵力達75萬人,兩位執政官兵分兩路,一人坐守西西里,一人進攻西班牙。
強大的力量能給人自信,也能使人自滿。此時的漢軍與羅馬軍處于相同的處境——自己軍力強盛、盟友眾多,敵人則自顧不暇,似乎此戰必勝。
但噩夢很快來臨。
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當即留下大部隊繼續與齊國周旋,自己則率領三萬精騎飛奔回援。3萬對56萬,又是長途奔襲作戰,對手這種自殺式的行動劉邦想都沒有想過,更沒有絲毫準備。而同病相憐的羅馬則面對著一個更加變態幾近瘋狂的對手。迦太基名門巴卡家族的杰出將領漢尼拔,率軍從西班牙出發,北渡埃布羅河,越過比利牛斯山脈,橫穿高盧境內,翻越阿爾卑斯山,繞到羅馬唯一沒有防范的北方大門進入意大利。一番自殺式行軍后,漢尼拔面臨的敵我人數是2.6萬對75萬。
但是項羽知道,那56萬是虛的。漢尼拔同樣知道,那75萬也是虛的。劉邦的諸侯聯軍大多是烏合之眾,戰力低下,離心離德。反觀項羽,那三萬騎兵,是精銳中的精銳,是跟隨項羽南征北討的虎狼之師。另一邊,羅馬的軍隊構成是本國公民,每年輪流換崗,如果真的集結全部兵力,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機器將瞬間癱瘓,而且羅馬為維持聯盟,也無法要求所有盟國同時發動最大兵力。而漢尼拔手里那2.6萬人,是跟隨他一路跋山涉水闖過鬼門關的死士,也是真正的精兵。
另外從項羽和漢尼拔的軍隊構成中,我們也能發現這兩人軍事思想的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重視騎兵的作用。較之敵人,兩人都在自己的部隊里保持了騎兵的優勢比重。
終歸,項羽和漢尼拔這種常人不可理解的戰略行動給漢軍和羅馬以巨大的精神沖擊。但更加恐怖的是,這兩個人除了超凡的膽略,還擁有近乎無敵的軍事能力。
彭城一役,漢軍56萬全軍覆沒,被斬殺、踩踏、落水者無數,劉邦僅率十余騎逃脫,父、妻被俘,全程耗時不到一天。漢尼拔則首先于提契諾河、特雷比亞河、特拉西梅諾湖三地殲滅羅馬軍4萬余人,俘虜上萬人,后在糧倉坎尼附近,于單日內幾乎無損全殲參戰的8萬羅馬士兵。彭城之戰和坎尼會戰雙雙列入公元前單日死亡人數最高戰役榜單。
一時間,項羽和漢尼拔成為了殺人魔王的代名詞,整個中華大地和西地中海世界談虎色變。
漢軍和羅馬瞬間元氣大傷,更糟糕的是,先前的同盟國紛紛倒戈投敵。劉邦和羅馬第一次感到深不見底的絕望,除了人口和物資上的損失,最嚴峻的是全國上下士氣的低落。
這是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一旦統治階級崩潰,整個政權將土崩瓦解。但漢王劉邦和羅馬元老院沒有放棄,他們平靜地接受了失敗的事實,并迅速著手尋求應對之策。
面對魔鬼般的對手,劉邦和羅馬元老院采取了同樣的策略:避其鋒芒,鞏固實力,收復叛地,打持久戰。
劉邦首先打擊并收服那些背叛自己的鄰國,并徹底征服關中秦地,穩固了后方,命蕭何負責后勤保證補給。又招攬九江王英布加入己方勢力,大量任用人材。同時聯合彭越騷擾西楚后方,消耗敵人精力。
羅馬方面如出一轍,首先收復了叛變的盟國錫拉庫薩和加普亞等地,穩固了聯盟。而后啟用主張持久戰的費邊,采取群鼠戲貓的策略,不回應正面會戰而是游擊騷擾漢尼拔部隊。
自此雙方陷入長期拉鋸戰。楚漢兩軍主力在滎陽、成皋一帶持續對峙,羅馬軍和漢尼拔軍則在意大利南部陷入僵局。
此時,劉邦和羅馬又不約而同做出了一致的決策,即分出兵力開辟新戰場。劉邦派出后世稱為“兵仙”的上將韓信北上,遠攻趙、代,意圖將北方領土收入版圖后與主力會師,夾擊楚軍。而羅馬則派出后來的“阿非利加征服者”大西庇阿前往西班牙,切斷漢尼拔退路的同時,經迦太基的海外根據地劍指非洲。
韓信與西庇阿不負眾望,在第二戰場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韓信一路攻克魏、代、趙,而后降燕滅齊。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以靈活多變的戰術迅速收服了整個中國北方地區。西庇阿方面,抵達西班牙后直取敵方大本營卡塔赫納,而后同樣憑微弱兵力,殲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大軍,隨即登陸非洲,于迦太基本土節節取勝。
迫于壓力的西楚和迦太基,不得不向對手提出和談請求。項羽由于后方補給被切斷,面臨糧絕和被夾擊的危險,提出楚漢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各自罷兵。迦太基由于丟失西班牙殖民地,且非洲本土受到威脅,提出放棄西班牙,撤出意大利,雙方以地中海為界,停戰和解。
然而一紙和約剛剛簽訂不久,就如廢紙般被隨意撕毀。劉邦在張良等人勸說下,背棄盟約,趁項羽東歸時予以追擊,并聯合韓信、彭越、英布各路大軍對楚軍實施封鎖。羅馬則由于迦太基挾持己方補給船,也再次向迦太基宣戰,西庇阿聯合努米底亞,與歸國的漢尼拔在非洲戰場交戰。
決戰終于到來。
漢軍由韓信擔任總指揮,對陣萬人敵項羽,地點垓下。羅馬軍由西庇阿擔任總指揮,對陣不敗宿將漢尼拔,地點扎馬。這是四個超級大國的終極較量,是四位頂級名將間的最后角逐,戰爭的勝負將影響東西兩個半球未來上千年的歷史走向。
令人震驚的是,這樣兩場傳奇戰役,竟發生在同年同月。(東西歷法不同,但仍十分接近)
整場戰斗的過程也極為相似。
首先,項羽和漢尼拔一方發起沖鋒。項羽素以沖殺勇猛著稱,憑借個人武力和騎兵優勢,率先在敵軍正面撕出一道裂口,直取對面主帥。漢尼拔則以本國特色兵種——戰象作為先鋒,80頭大象呈橫排沖擊敵軍,試圖沖散敵方陣型。
而后發制人的韓信先以中軍抵擋,且戰且退,待楚軍先鋒足夠深入時,急令左右兩翼合擊,將楚軍一截為二,項羽不得不回師救援,韓信趁機調頭反攻,三路合圍形成包圍圈。而面對戰象沖鋒的西庇阿,迅速變換陣形,為疾馳而來的大象留出若干條通道,巧妙化解對方的沖擊力,同時令事先部署的標槍手全力攻擊大象,發狂的象群頓時失去戰斗力。中路步兵牽制對方精英主力,為兩翼騎兵爭取時間,數量占優的羅馬軍騎兵在殲滅對方騎兵后,包抄了對方主力的兩翼,與步兵同樣形成了三路合圍的態勢。
韓信與西庇阿的戰術構想正在成為現實,那就是包圍全殲。縱使項羽勇武蓋世,縱使漢尼拔奇招百出,但包圍網一旦形成,任誰也無法掙脫。而這包圍剿殺的戰術,曾經正是項羽和漢尼拔最擅長的。巨鹿一戰,項羽曾以少數兵力包圍秦軍優勢兵力,一舉殲滅;坎尼會戰,漢尼拔也是靠著包圍戰術得以全殲羅馬軍。現如今,角色調換,自己成了甕中之鱉,等待他們的只有慘痛的失敗。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十余萬楚軍全軍覆沒,項羽僅率二十八騎突圍逃脫,最終于烏江自刎。扎馬這邊,迦太基軍陣亡兩萬余人,其余悉數被俘,漢尼拔本人同樣僅帶殘部突圍,迦太基人最后的希望破滅。
至此,波瀾壯闊的楚漢之爭和第二次布匿戰爭雙雙落下帷幕。西楚滅亡,漢王劉邦君臨天下,登基稱帝,建立了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大漢帝國。而迦太基則因戰敗條約,被迫解散海軍,徹底失去與羅馬爭霸的能力,不久即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被羅馬從地圖上完全抹去,從此羅馬共和國成為西地中海世界的最強霸主,為后來輝煌的羅馬帝國夯實了基礎。
回顧完這兩場夢幻般的戰爭后,我們不妨試著橫向對比,總結其中的相似之處。
首先來看兩場決戰的直接獲勝者,韓信和西庇阿。從戰術層面,兩人都是頂尖高手,思路靈活,不囿于常規。韓信木罌渡河,閃擊安邑,生擒魏豹;井陘一戰,調虎離山,抄敵后路……此類戰績不勝枚舉。西庇阿更是那個崇尚正面對決的年代里少有的計略鬼才,分兵海陸,聲東擊西,利用落潮突擊卡塔赫納;借談判之名打探情報,趁夜火燒敵營,大破迦太基和努米底亞聯軍……無數的戰例表明,韓信和西庇阿是當之無愧的戰術天才。
同時戰略層面,二人也毫不遜色。楚漢膠著之際,韓信主動建議分兵北上,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的戰略構想,試圖多路進發,對敵形成夾擊之勢。而在意大利戰場陷入僵局時,年僅24歲的西庇阿主動請纓,趕赴西班牙戰線,并在征服西班牙后堅持進軍非洲,把戰場搬到敵國本土,從而迫使漢尼拔從意大利撤退。可見二人戰略層面的思路也同樣靈活,眼光長遠,能在困境中化被動為主動。當然這些都要基于其本人的卓越能力,才能將設想變為現實。
然而就是這樣兩位國之棟梁,卻有著同樣令人唏噓的結局。
韓信的死,大部分人會用四個字概括——功高蓋主。然而這四個字的背后,卻映射出韓信一種矛盾的性格。必須看到的是,韓信對劉邦是忠誠的,當年蒯通擺在他面前那張“三分天下”的藍圖異常誘人,從博弈的角度看,幾乎是韓信的最優解。但韓信不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博弈者,他的骨子里還有磨滅不去的信義。可與此同時,其過人的才能也造就了他不甘于人下的性格,“見好就收”這四個字他不是不懂,只是如果這么做了,他也就不是韓信了。
而在共和國里,沒有君主,似乎并不存在“功高蓋主”這種事情。但真正的“主”,從來都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西庇阿凱旋回國后,被冠以“阿非利加征服者”的稱號,羅馬人民幾乎把當時政體下所能給予個人的最高的榮耀都置于他的頭頂。然而,當某一個體的聲望達到一個閾值時,勢必會觸動某一群體的利益。以老加圖為代表的保守派極盡排擠之能事,將打壓西庇阿視為國家使命。以至于這位救國英雄死前竟唾棄著留下遺言——“不知感恩的祖國,你們有何資格擁有我的遺骨”。
當一個人的“功”高到令人不禁視他為“主”,而他又不想真正做“主”時,他的下場將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亡。韓信和西庇阿心底里秉持的那一絲忠誠和榮譽,成為他們滅亡的最后推手,使得他們終究沒能成為李世民,沒能成為凱撒。
接下來再看一對苦命鴛鴦,項羽和漢尼拔。同樣是蓋世名將,同樣令整個國家聞風喪膽。這兩人的出身就十分相似,項家世代為楚國大將,祖父是戰國時期名將項燕,叔父是秦末起義領袖項梁;巴卡家族也是迦太基貴族,漢尼拔父親哈米爾卡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抗擊羅馬的主要功臣,同時也是迦太基在西班牙殖民地的開拓者。項羽和漢尼拔身上流淌的貴族血液賦予了他們天生的榮耀感和進取心,他們注定不會甘于平凡,不會讓家族蒙羞。
但與此同時,父輩的悲慘命運也使得他們身上背負著深厚的家仇國恨,成為一種沁入骨髓的執念。祖國為秦所滅,祖父兵敗自殺,叔父也因抗秦戰死,項羽于這個亂世中前進的每一步都懷著滿腔的憤怒和仇恨。漢尼拔又何嘗不是,父親耗盡心血與羅馬拼死抗爭,卻換來祖國的一紙降書,漢尼拔年幼時就曾在父親面前立下重誓,終生與羅馬為敵。對于項羽和漢尼拔來說,仇恨是他們力量的源泉,是支撐他們前行的巨大動力。
然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欠缺政治敏感度。在戰場上,項羽和漢尼拔是萬物主宰,但站在更高的政治戰略層面,這兩人就顯得力不從心。項羽濫用暴力,坑殺降卒,謀害義帝,對有功之臣過于吝嗇,對忠言良謀視若無睹,一步步失去民心,也失去追隨者的信任。漢尼拔一心毀滅羅馬,卻忽視國內政局,戰爭期間始終得不到本國支援,全程在異國他鄉孤軍奮戰,而在人才培養方面又過于薄弱,十六年內沒能收獲任何優秀的部下,第二次布匿戰爭幾乎是以漢尼拔一人對抗羅馬一國的戰爭。
項羽和漢尼拔性格里的種種弱點使得他們注定只是將才,而非帥才,戰術高超,而戰略不足。所以當他們碰巧處于局勢把控者的位置時,是很難為己方創造有利形勢的,再強大的個人能力也無法阻止大局走向衰頹。
再反觀大漢和羅馬,幾乎就是另一個極端。敵人的弱點通通是他們的優點。
首先是包容。包容心不一定能讓人成為領袖,但好的領袖一定心懷寬廣。劉邦出身貧賤,但仗義慷慨,一生廣招賢良,虛心納諫,功臣良將皆有封賞,加之劉邦非凡的個人魅力,為其效力者前赴后繼。
而羅馬從王政時期起就以包容著稱,對外每征服一個地區,從不訴諸暴力或強迫臣服,而是贈予其羅馬公民權,從內到外將其同化,這種政策使整個羅馬聯盟牢不可破,每個城邦、每個部族或多或少成為了羅馬的一部分。另外羅馬人從不懲處敗將,他們相信失敗本身就是對追求榮耀的羅馬人最大的懲罰,而這也有助于失敗者吸取教訓。
大漢和羅馬的第二個優點,就是堅韌。誠然,他們初期并不強大,在瘋狂的敵人面前幾度瀕臨崩潰,但有一個信念在他們心中扎根,那就是“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劉邦在很多人看來就是街頭無賴的形象,但更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即便弱不禁風,但只要給他留有一絲生機,他就會在夾縫里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56萬諸侯聯軍一夕覆滅,至親至愛落入敵手,起家以來全部成果一掃而空,即便是這種絕境下,劉邦還是能咬著牙,把失去的一點一點奪回來。
羅馬更是如此,十六年內多次進入最高緊急狀態,甚至漢尼拔本人曾在羅馬城下打馬走過。但元老院不斷調整策略,舉國上下一心抗敵,各路人才前仆后繼,外交、軍事手段層出不窮,整整一代人在漢尼拔的陰影下殫精竭慮,而國家機器在超負荷狀態下卻始終保持平穩運行。最終,年輕一代的西庇阿正是以漢尼拔當年的手段,還施彼身,真正做到了逆風翻盤。
其第三個優點,就是因時制宜。在敵人強大時,懂得打持久戰、游擊戰,而在敵人疲弱時,果斷出擊,一舉殲敵。即毛主席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對當局者而言,審時度勢往往并不容易做到,因為有太多蠅頭小利混淆視聽。但劉邦集團做到了,主力牽制項羽,彭越擾敵后方、斷其補給,如此配合,才使得項羽不得不選擇停戰。同樣羅馬也做到了,羅馬人看清了漢尼拔軍除漢尼拔本人外都是庸才的事實,于是拉長戰線,讓漢尼拔疲于奔波,同時又不停襲擊其薄弱部隊,使不可一世的漢尼拔多年鮮有戰果,最終配合西庇阿在異地戰場的果斷出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野心。所謂有志始知蓬萊近,只有敢想,才能論贏。項羽戲下分封諸侯時,天下在手,無人不服,但他最終為自己選擇的角色是西楚霸王。何謂霸王,諸侯之話事人也。首先是王,與其他十八個王沒有法理上的區別,其次才是霸。甚至他的王都不是完整的楚王,僅僅是西楚的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雖然多年叱咤風云,但其實始終都沒準備好開始自己的事業,始終都沒想好要怎么過完這一生。他只想著維持世界原本的規則,秦破壞了這個規則,那就把秦除掉,然而他不懂,當秦出現后,這個世界已經回不去了。所以他偏安一隅,把果實拱手讓人,所以他注定會輸。而在西楚滅亡后,劉邦也曾面臨同樣的處境,但這個男人為自己選擇的角色,是皇帝,是其余所有人匍匐的對象,所以他贏了。
羅馬和迦太基如出一轍。三場布匿戰爭下來,我們絲毫看不到迦太基對統一地中海這種事業的興趣,這個國家的人民最關心的,只是物質的富裕和生活的安全。甚至直到打亡國之戰時,他們依賴的軍隊還是靠黃金招攬的國外雇傭兵,這與由本國公民組成的羅馬軍有云泥之別。當然這跟國家性質密不可分,羅馬是農業國家,這種對土地的天然依賴形成了他們自發的獻身情懷,迦太基的經濟支柱則是商貿,只要他們愿意,一切都能用錢買來。當然迦太基這種偏安心態在和平年代是毫無問題的,但當戰爭已然打響時,甚至已經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生死關頭,這種心態就十分危險了。反觀羅馬,從戰勝后要求迦太基解散武裝的條約中就足以看出,羅馬要的,不是接受道歉,而是讓對手徹底喪失游戲資格,是要這個牌桌上只剩下自己。
一旦決定上了牌桌,通吃,才是贏家的唯一出路。
兩場橫跨東西世界的史詩戰爭結束了,留給后人的,是不盡的感慨和無聲的警鐘。東西半球,完全不同的背景,幾乎一致的走向,這充分印證了,某些歷史的經驗,絕不是偶然,即便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重演一次,結局也不會改寫。
所以,前車覆,后車誡,這才是今人讀史最大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