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們知道什么是社群嗎?
一般人的回答多是這樣:
“為了某一種目的聚和興趣在一起”
“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通過互聯網聚集在一起、有穩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群體意識"
"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持續的互動關系"
"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致行動的能力、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聚集在一起的人。比如宗教。”
都對,但是不全對。
測試一下你的社群商:
哪個是社群,哪個不是社群呢?
答案先不揭曉,我們往下看。
我在幫秋葉和老秦整理《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歸納出了社群應該具備五個維度。
同好,結構,輸出,運營,復制
1、同好
同好這個維度大家比較好理解,比如91運營的社群,大家都是沖著運營來的。有相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十點讀書也是如此。或者因為對一個產品的認同,比如小米;或因為對一個人格的認同,比如秋葉。
秋葉社群其實更多是混合,有產品、有興趣、有價值觀認同。現在有很多社群,各種各樣比如趁早讀書,十點讀書,行動派,bm社群。
2、結構
結構又是什么?在結構這個維度里面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心化,一種是去中心化的。秋葉團隊就是中心化結構。中心結構是很多公司的模型,金字塔形。秋葉社群,目前七個全職,往下是三十個核心,接下去是69的成員群,覆蓋聚集4萬多學員的QQ群。
另外復制了很多的其他社群如:秦友團,新媒體寶典、信息圖表,表情包等各種學員群。也外接一些社群如:BM社群。BM社群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結構。有各種營。每個營有營長,有如:讀書筆記PPT營、繪畫營、碼字營等。營長們各自為政。負責人陳慧敏放養他們。最終決策權還是營的直接負責人,或者一些項目負責人決定,屬于項目驅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華為你學不會》這本書。書里面有介紹一個職能部門和項目部門分割的管理模式,叫做強矩陣型組織模式。BM社群的模式就是類似這種。
這兩種模式沒有什么優劣。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是中心化,它是一種偏強勢的,有一個KOL去駕馭規則,規定一些行為準則,有一定的獨斷權。
去中心化是一個偏弱勢的模式。一個偏弱的引導者或者說他的情商很高,他故意裝得很弱,通過減低自己的攻擊性去拉攏人才。
這兩種前者是獨裁者,后者是民主,各有各的好。
秋葉混跡江湖這么久,有一定的資源和經驗,這個模式適合他。他有能力和魅力去吸引一些阿文,嘉文,老秦這樣的牛人,把他們培養到一種水平或者說超越秋葉的水平,形成群體進化。
BM社群的陳慧敏是個年輕人,沒有名氣和資源。但就是這個沒有攻擊性的家庭主婦,通過放低自己的姿態去抬高別人的形式,硬是吸引了一批牛人,然后用這批牛人又去吸引一批粉絲。從而在短時間內拉起了覆蓋2000人的社群。這個社群到現在還活著,而且還不錯,開始變現了。我們知道一個社群的存活期很難超過3個月。一個基于興趣沒有任何利益的社群活到半年以上,算是一個奇跡了。這個社群還鏈接很多出版社,深圳晚報也報道過,已經發展了北上廣深廈等線下城市營。我現在在里面負責企劃部。
秋葉和慧敏這兩種社群的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一個在集權的方面強點,一個在集權的方面弱點。中心和去中心兩者的權重其實可以調節的。大家可以根自己的社群模式去調配關系,按10分算,可以分為7:3、5:5、8:9、9:1..都是可以的,我只是用數字化表達了這種調配關系,不用那么僵硬。
3、輸出
什么是輸出?
羅輯思維,每天六十秒的語音和各種活動霸王餐,現在又融了12億賣書。賣書還不算一種輸出。各活動和輸出干貨視頻是一種輸出。大家都參與進來,然后搞什么霸王課啊!相親啊!挺不錯的。
小米也做的挺好的。畢竟有產品,讓大家參與進去了。參與感的旗號吹得不是很響嘛?
秋葉團隊的輸出是課程、人才。這些人才培養起來后寫電子書、微課程,開發課程,營銷策劃,運營社群等等。
這些有輸出的社群,倒是活得又久有好。一個不創造價值的社群,一般死得早,或者說只靠一個人輸出、其他人不參與的輸出的,也死得早。早期,我參與過一個社群叫秦友團。秦友團是一個秋葉核心成員之一秦陽創建的,也是我的互聯網啟蒙導師,就是寫《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戰》的作者。劇透一下,這本書7月份就出第二版了,改了至少70%。
秦友團的輸出是秦陽每天一篇推送。偶爾秦友們投投稿,差不多活大半年吧。運營模式是:每天一個推送后讓秦友交作業。或是思考題或是腦筋急轉彎或是讀完一篇文章之后的思考。做完作業可以發微博@秦友團@秦陽。秦陽就在微博上點評、反饋。堅持動手的有機會被邀請入QQ群,變成一個線上教學。后來由于秦陽個人時間忙碌等原因,社群慢慢沉寂。但是這微信布置作業,微博互動,QQ群答疑的在線教育模式還是極好的。
秋葉就是玩這個在線教育模式的。把線下的教育模式轉移到線上。打通了微信、微博、網易云課堂等平臺。網易云課堂用于上課。學員拉到qq群里面去形成同伴環境。交作業的話就到微博@秋葉或者各個課程的老師,好的作業一定轉!
秋葉這塊內容不細講,講偏了。前面講到是輸出,就是大家一起干一件有意義的可以看到的東西,即社群的可視化。這個詞或許你沒聽說過,這是一種讓大家能及時親身感受到的反饋方式,這樣會更積極地參與進來。及時反饋很重要,可視化也很重要,要看得見,很多社群做了很多,但是看不見。
4、運營
一個社群要有輸出,但又離不運營。運營是我的本職工作,離不開拉新,促活,留存。我們歸納了這幾個關鍵詞:
儀式感:比如加入要通過申請、入群要接受群規、行為要接受獎懲等,以此保證社群規范。
參與感:比如通過有組織的討論、分享等,以此保證群內有話說、有事做、有收獲的社群質量。
組織感:比如通過對某主題事物的分工、協作、執行等,以此保證社群戰斗力。
歸屬感:比如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助、活動等、以此保證社群凝聚力。
5、復制
評估一個社群的好壞標準是能不能復制。一個社群不應該局限在一個群里面,它要能夠衍生拓展。復制有兩個點:人才的培養和流程化。開公司也是這樣,其實世界上少有什么新鮮事。
綜上,我們認為一個社群要具備以上五個維度:同好、結構、輸出、運營、復制,才能算社群。學完以上,評估以下哪個是社群,哪個是社區呢?
答案是:都不是
二、你為什么要建設群?
你在建社群的時候想過:你為什么要建社群嗎?我這邊有個很老的東西5W:Why、what、who、when、where。
Why?為什么你要建設群?秋葉為什么要弄這個團隊?一是社群可以節約人力成本、可以挖掘人才、可以探索新的模式;二是這么多人可以提供內容來源,同時可以培養成網紅為團隊品牌鋪路;三是建了十多個2000多人的學員群又是一個推廣渠道,這些學員聚在一起又形成同伴環境,構成了一個在線學習的模式。
我曾經做過一個文案群的實驗。用饑渴游戲的模式,一天拉起一百個人,三天內踢光。實驗總結報告鏈接:我踢光了群里的所有人。
我為什么要建呢?因為我想驗證下一個我自己當時的一個觀點:一個社群在淘汰機制下,用話題討論的形式,能發展到什么地步,然后篩選出一匹人,變成一個精英模式,進行裂變的可能性探索。
具體可以去看實驗總結。后來有一些人模仿我這個玩法。所以我們在構建社群的時候,我們提前都想好:我為什么要建社群啊?我的目的是什么呀?為什么要做個這個事情?對我的產品有好處嗎?對我的公司或者我個人有賺錢嗎?然后要想我們建成一個什么樣的社群?
目確目標,不會盲目亂竄。不會什么都要,結果什么都要不到。
建什么樣的社群?那我們要知道有什么樣的社群?有這么幾種:產品類的,如:小米和錘子;興趣類的,如:bm社群、十點讀書;品牌類,如羅輯思維;知識類,如:饅頭學院、插座學院;工具類,如小黃人;還有一種精英類如:碳9,知識IP訓練營;混合類,如:像秋葉ppt。這個根據個人的長處和團隊的特性去匹配。OK,我們知道要建什么社群了,那么建社群的時候我們都要些什么人吶?管理員應該是什么樣的?
社群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那就要人。那這些人是誰呢?首先是你自己,who are you?你自己是要做強勢的還是弱勢的中心?接著你需要什么樣的受眾啊?是職場人?還是學生?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戶畫像了。對不同的受眾,使用的手段自然不一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你要建多久,要活多久?這個問題很容易被我們忽視。一般一個社群的周期,正常三個月,好點半年,運營好的話可能會更長。你要在什么節點實現轉化變現,了解什么節點是成熟期,什么節點社群才開始下滑。你選擇什么時候退出,以什么方式退出?像微信的朋友圈的廣告放出來,說明朋友圈下滑,小龍哥要開始收割了。
我早不刷朋友圈了,我刷下來三四千人,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朋友,反正當微博了。自己在朋友圈里面偶爾發發廣告,機智地發廣告。哥這樣的人,能做垃圾營銷嗎?聽說很多人把我的微信推薦給他朋友加我是為了看我的朋友圈廣告。
最后就談到在哪里建社群呢?現在社群有很多,在《社群營銷》中我們分析,目前比較流行的社群平臺有微信,QQ,還有討論組。其實我還是比較支持qq群為主導。為什么呢?qq群可以存文件、搞投票、禁言等等。微信一開始本來想做小的。有個活動,大家一招呼,按時間流方式,活動結束,就隨著時間沉淀的。。
但微信還是被市場逼著開發出很多功能出來:群置頂,群公告,群主轉讓等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社群,選擇一個平臺主打,其他的當輔助。微博做宣傳,微信做活動,YY打游戲,qq群做管理...
三、如何從0到1建群
最后這個問題是HOW的問題,即如何從0到1構建一個社群呢,我這有一個框架。
1、塑造你的社群品牌(名字,LOGO,口號)
名字要易傳播,好記有意義正能量,比如:一起,這樣一個名字有拓展性,可以組合一起玩,一起讀,一起寫,又有團結的意思,能量也正。
LOGO是很多社群忽略的,這個和個人品牌一樣,比如我的胡蘿卜頭像,一蘿卜走天下。
然后就是口號了,很多APP都是有這個slogan的,微博(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BM(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秋葉團隊(玩的同時把事做了)
Slogan好了社群價值觀就是設置好了,這個維護有點難,和開公司一樣,也是靠老板的人格魅力,之后靠大家。
社群運營,你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干了,你要選出你的社群核心用戶,讓他們當管理員,給他們舞臺,這些人有一個要求就是和你同頻,或者互補,我們往往忽略后者。
2、形成你的社群運營規則(引入規則、交流規則、分享規則、淘汰規則)
國無法不立,家無規則亂倫,社群有社群的原則。
引入規則:門檻,比如十點讀書要交一篇8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審核后才能入群,秋葉學員群需要購買課程。我們友鄰友課也是付費入群,是吧?
交流規則:不能發廣告,不能拉人,起碼不能罵人吧等這些群規,我在想微信什么時候開通禁言功能,
分享規則:牛人分享還是內部優秀學員分享?還是混合?友鄰友課請牛人秋葉團隊是都有,
淘汰規則:我做文案群實驗的時候,就是給每個人設置一個分數,發言要一定分數進行分配,隔天最低的幾個T除。
3、吸收第一批種子用戶(參與感,植入場景,從抱大腿吸粉到自產大腿吸粉)
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很多人一開始不是網紅,就是沒什么粉絲,那只能坑朋友了。朋友必然是你第一批粉絲,然后就是網友。還有一條路就是榜大腿,BM的慧敏一開始就是這么玩的,把我們這些69群的人都騙過去,然后用我們背書吸引了不少粉絲。那么問題來了,大腿在哪?這樣要靠自己積累了,一般來說你要有和大腿可以等價互換的價值,這是硬功了。
那么粉絲騙進來之后就要留住他。怎么留呢?就是運營問題,讓這些用戶要參與進來搞活動,參與管理等等等。這里我總結了一個:社群都有哪些玩法
4、形成社群輸出推廣矩陣(社群工具,宣傳推廣的各個平臺布陣)
內容發布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知乎、簡書等)
社交溝通平臺(QQ群、微信群、YY、領英,赤兔等)
社群管理平臺(各種社群機器人、比如一起社群管理工具等)
社群運營工具(Group+表單,金數據,麥客,活動行等)
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微信支付)
常用輔助工具(PPT,簡書,錘子便簽,Zine等)
一旦你的社群有內容輸出,就要去各種內容平臺注冊賬號和卡位,多渠道分發,優化SEO,一開始沒錢就不要搞什么SEM了。去百度知道和知乎做問答營銷,免費的。全面卡位,越早越好,讓時間沉淀品牌,讓別人一上網就能很快搜索到你。
這是在網易云課堂的《新媒體運營寶典》里面的一張圖。
總結一下:
第一步了解社群的五個維度:同好、結構、輸出、運營與復制;
第二步用5W思考為什么要建自己的社群:Why、what、who、when、where;
第三步如何從0到1打造自己的社群:
塑造社群品牌、形成社群運營規則、吸收第一批種子用戶、形成社群輸出推廣矩陣。
運營PPT工具結合心理學思維研究新媒體玩法